一番操作下来,打响了他们下一代荀氏八龙的名头。
可你看荀彧他爹替他娶妻唐氏那做派,是有见识呢还是有品格呢?
这也是荀氏八龙之一,不服气死你。
汉末为什么那么多善于品评人物的家伙?
都是看透了这一套,跟荀淑学的。
但现在举荐范围数量都扩大,名望的价值没原先那么大了。
他们家再这么玩儿会很快落后于形势。
荀彧认为荀攸说法大谬,其一是他不认为这次取士所用皆偏僻。
这些士子任职的地方,他不觉得都是些冷灶衙门。
他能看出来,这些所谓冷灶的新型府寺,在以后朝局中的重要地位与影响。
他认为目前是冷灶,只是因为二颖把持着西廷。
为了不触怒二颖,今上伪装在敲边鼓烧冷灶,其实却是在打造一套全新的行政体系。
以辅助机构的名义,在缔造一套全新的行政体系。
其二,就算这些地方目前是冷灶,并且一直将冷灶下去。
但有这么个摆脱世家豪族对官位垄断的选材取士方式,以后正经官员官吏选拔,你以为还会用以前的那套方法?
荀文若说到这里的时候,荀攸其实还是不服气的。
就后世那套理论,他觉得优势教育资源都掌握在他们世家豪族手里头。
他们培养出来的子弟,考试难道还考不过那些家门败落的寒族?
这次河东取士寒族子弟不过是一时侥幸,才占据上风而已。
还真考不过,毕竟科举就是绝杀门阀的大杀器。
当然荀彧不可能知道后世的状况,但他可以推测出来。
根据两条实际情况。
其一,家学渊源。
真正的豪族,都是有家学的。
比如四世三公的袁氏治《孟氏易》,他们荀家治《荀子》。
他们家子弟在这些领域都有得天独厚的家传优势。
原先举荐制之下的确是优势。
因为就算要考,太学里头也只要求五经有一经你擅长就可以当官了。
可现在搞统一卷,考什么的决定权在皇家。
以这一次传出来的考题来看,对于经义的理解比重并不大。
更多的内容放在事务题,也就是解决具体事务的方法和办法,君子六艺中的数论在其中占据相当比例。
这个时候,所谓诗书传家的豪右反而吃亏了。
你的家学人家不考,而你家子弟却还要在这些内容上头花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而根据荀彧在书局外的观测,抄书的寒族子弟在数论相关的典籍架子前面最为密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