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123

小说123>董卓废帝的看法 > 第149章 荀家的转向(第1页)

第149章 荀家的转向(第1页)

荀攸不解了:“此番取士虽榜中多寒族,然其所用皆偏僻,何言寒族大兴?”

荀淑之前,他们荀家也是寒族。

这个跟家里有多少田产财产没关系的。

家中连续几辈儿没人做官,官场上没人脉没资源,族中无人有爵赏,那你就是寒族。

田产再多,随着子弟数量增加反复分家,却无力兼并,也会慢慢败落。

他们这一族并非荀家长脉,却争到了代表荀卿荀子承爵袭封的机会,靠的就是荀爽那个司空职位。

位至三公了呢!

说看不起袁家四世三公暴发户,他们是世代名族,那都是摆给外人看的姿态。

但却不耽误荀攸这时候看不上寒族。

作为既得利益者,他们从小就被耳提面授沦落为寒族有多危险和耻辱。

家里每一代子弟的责任,就是要当官。

荀淑荀神君不是家里的老大,荀爽也不是家里的老大。

但荀氏崛起却全靠了这俩。

所以荀家传家掌事从来不以庚齿,也就是不以长幼岁数长房与否来定。

荀彧是荀爽指定的这一辈家主。

荀攸虽然大他六岁,却是他的堂侄,当然得听他的。

荀文若也的确看得远,只见他复又叹息:

“公达尚不明否?此次取士虽循旧例行举荐,然荐绩之重已异矣。”

这一次虽然考试资格还是举荐来的。

但举荐的数量名额大幅增加,举荐权还被下放到了县里。

从表面来看,举荐权被扩大了。

但举荐权实际上就成了个无足轻重的资格审查。

被举荐的人多,就不可能只要被举荐都能当官了。

要择优,优也不再靠能吹嘘吹捧起来的名声和某些人的“识人之明”。

得看考试成绩。

这样就避开了豪右把持舆论,对选材取士的影响。

你父兄凭借财富权势影响,让你在上层士人们的互相尬吹中更容易获得好名声。

但这些东西现在没用了。

没有坏名声就应该得举荐,得了举荐就能考试,上升通道被打开了。

荀淑总结出的那套上采虚誉的方法,因此就意义不大了。

荀淑的办法,是自己先吹捧上层人士家的子弟。

上层人士为了证明他吹得对,又转过来吹他的品格和识人之明。

就靠这套空手套白狼,他获得名誉,再以此谋官。

自己虽然没有举荐权,但随着点评其他人的评语价值上升,也算有了参局的资格。

于是不再轻易评价别人家青年子弟,除非对方同样吹嘘自家子弟。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