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这个围城的报导,许多其实是传闻失实。德&iddot;卡斯特里没有叫炮兵向他自己开火,因为他早没有炮兵了。美国报章的《孤军奋战》电影式的报导,和当时围城的实况,也没有任何相同之处。但这些都不能责怪战地记者,因为法军总部也有很多情况不了解。到了复活节那个星期天,法兰西大厦的满胸绶带的军官,在这每年一度的节日里,在河内大教堂唱赞美诗的时候,他们对&ldo;秃鹫&rdo;的情况就已不怎么了解了。飞到那里上空去了解情况的观察机,不是被武元甲的高射炮火打下来,就是被赶跑。整条跑道都在越南军队的机枪控制之下。最后,用c-54型运输机空投补给的尝试(包括德&iddot;卡斯特里的准将星章,庆祝他晋级的白兰地酒,成盒成盒的战斗十字奖章和荣誉军团勋章等等)也完全失败了。现在已落入越军手里的地堡里的无后座力炮,已朝着那些向着降落伞跑去的法军瞄准射击。第二天越盟电台兴高彩烈地宣布,他们已把空投补给,包括白兰地酒在内,全部缴获了。
奠边府的法军现在处境之惨难以想象。阵亡人数已达一半。他们一会受到热带酷日的无情煎熬,一会又受到倾盆大雨没头没脑的浇淋,躲在堆积如山的粪便和腐臭难闻的尸体当中。炮兵阵地丢失以后,怎么进行反击都没有奏效,使他们陷入绝望之中。相反,武元甲的一零五毫来大炮一直打个不停。越军的战壕蜿蜒曲折,逐步向法军逼过来,敌人步兵也愈靠近。有一阵子,突然传来好消息,说河内派来了援军,接着又说美国来了大队空军。不管士兵、军官、甚至德&iddot;卡斯特里自己都有点相信这种传说,因为他总不能相信,纳瓦尔是要他来这里送死的。现在到了4月,他知道了。河内命令他把军火和补给全部炸毁,以免落在敌人之手。至于部下士兵,他应让他们知道,他们挡住了越盟的大军,保卫了法兰西的荣誉,这样来动员他们进行最后决战。
5月7日,奠边府在被围五十六天之后,终于竖起白旗来代替三色旗,然后又挂上了越盟的金星红旗。法兰西的荣誉一去不复返了。亚洲问题的多边会议已在日内瓦召开。但是还是有人谈论美国是否派远征军问题。&ldo;没有作出派遣美军到越南的决定,&rdo;爱德&iddot;默罗在评论这个会议的广播中说,&ldo;但也没作出在任何情况下也不派遣军队到那里的决定。两者比较,第二句可能还更重要。如果问题归结到最后是把印度支那丢给共产党还是把它救出来的话,采取某种干预的形式看来是不可避免的。&rdo;
接着,杜勒斯对参加会议的国家说,虽然印度支那很重要,但从挽救东南亚使之不沦入共产党统治的意义来说,还不是必要的。这就为达成妥协铺平了道路。越南暂时以十七纬度为界分为两半,双方的谅解是要在1956年7月20日在南北两方都进行自由选举后统一起来。《纽约先驱论坛报》的罗伯特&iddot;多诺万写道:这宗亏本的买卖最好也只能是这样的了,多米诺骨牌不至于&ldo;一下子就全部倒下来。&rdo;
与此同时,国务卿继续努力,设法在亚洲结成联盟,因为艾森豪威尔己声明,&ldo;自由世界&rdo;知道,&ldo;对朝鲜和东南亚的侵略&rdo;是&ldo;对整个自由世界的威胁,只能通过联合行动才能对付&rdo;。杜勒斯这个任务,终于在9月在马尼拉胜利完成。澳大利亚、英国、法国、新西兰、巴基斯坦、泰国、菲律宾和美国的代表来到这里,提出保证要进行联合防御对付侵略。这个协议使他们结成东南亚条约组织,其中第四条就是,这些国家中如果有一个遭到进攻,他们便有共同行动的义务。不但有条文规定对付外部威胁,也有条文规定对付内部颠覆活动。另有一个议定书,将这条约的保护扩大到包括越南、老挝和柬埔寨。
美国的外交这时似乎有点一帆风顺。至于日内瓦协定上南越或美国代表并没有签字,这点很少人认为是重要的。杜勒斯在会议上的官方身份,只是个观察员。既然没有签字,两方都没有义务来履行两年后在越南举行选举的保证。这就理下了伏笔,而这是有历史意义的。没有进行选举,就会引起内战重新爆发。所不同的是,这次越南起事会被指责为&ldo;侵略&rdo;,从而也就是对在马尼拉组成的联盟的每一个成员国的挑衅。约翰&iddot;奥利所说的&ldo;滚雪球&rdo;已经开始了。
10月,国务卿在经过慎重考虑以后,对内阁的部长们说:&ldo;美国从没有象现在那样受到别国的尊敬,对外关系也从没有现在那么好!&rdo;
后来在私下里谈到越南时,他又说:&ldo;我们在那里是手脚干净的,没有任何殖民主义的污点。至于奠边府失败,焉知非福。&rdo;
第二十一章主席先生,主席先生
过后一个时期,奠边府这个幽灵在美国人心里会变得愈来愈可怕。但在当时,那是发生在别人身上的事。它的陷落还不算是1954年的唯一一件大事,甚至还不是头条新闻之一。那年,美国的新闻特别多。1月份,世界上第一艘核潜艇&ldo;舡鱼&rdo;号,使用核动力,从康涅狄格州格罗顿市的海军造船厂驶了出来。六个星期以后在底特律,六个密执安州的共产党领袖被判犯有阴谋推翻美国政府的罪名。总统面临着经济衰退即将来临的不容置辩的迹象,在3月12日内阁会议上,决定把经济衰退称为&ldo;循环调整&rd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