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离得近,陈瑾抬眼就能清晰地看到,梅芬芳的脸色潮红,但是鼻梁处发青。
鼻梁在面诊分部区里属于肝区,青色也是肝色。
从中医理论考虑,可能是肝寒引起的头晕和恶心想吐。
脉象总体比较弱,这是阳气不足,身体机能下降。
“我看下舌头。”陈瑾说道。
梅芬芳抬头张口,露出舌头来。
舌淡红,苔白。
看完之后,陈瑾又陷入了沉思。
是个什么证?该开什么方?
这不是高血压常见的证型,自然常用的降血压的方子都不合适。
每天就看那么三四个病人,一天之中就碰到两个不同寻常的病症,这概率也太高了吧。
肝寒的头晕呕吐,可以用吴茱萸汤。
脉弱,出了大汗,可以用桂枝汤。
胁肋疼痛,虽然是旧伤,也可以用小柴胡汤梳通少阳经气。
至于血压……
之前看过一个老中医的经验,用大剂量益母草降血压效果挺不错。
思考了两三分钟,陈瑾决定给她开柴胡桂枝汤合吴茱萸汤加减。
在陈瑾沉思的时候,陈燕修就抽空取来了纸笔。
纸是他以前教书时学生用的作业簿,笔是他常用的那支英雄牌金色钢笔。
陈瑾取了钢笔,试了试墨水,就在作业簿上写下了一个方子:
柴胡24,半夏12,黄芩9,党参9,炙甘草6,桂枝9,白芍9,吴茱萸6,茺蔚子30,白蒺藜30,生姜3片,大枣3枚。
考虑到吴茱萸比较贵,而且味道比较辣,陈瑾没敢开太多,只开了6克。
茺蔚子是益母草的种子,和益母草具有差不多的功效。但由于是种子类药品,偏于补益。
陈瑾将益母草换成茺蔚子,除了梅芬芳的脉象比较弱,用种子类药品比全草更合适,另一个原因就是,大量的益母草体积比较大,熬起来不方便。
至于白蒺藜,具有平肝解郁、活血祛风的功效。
梅芬芳口中的那个会跑的包块,陈瑾还想不出来究竟是怎么回事。
但是,会跑的,一般和风邪有关。而且梅芬芳鼻梁发青,估计是肝风引起的。
又是一个不太有把握的方子开出去了。
陈瑾只开了两剂,等梅芬芳喝完后,再来看她。
不管怎样,先试试吧!
虽然自己把脉开方欠点火候,但看起来挺安全的一个方子,应该吃不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