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123

小说123>巴黎奥运爱国情怀 > 第48章(第1页)

第48章(第1页)

米约长达八十二年的人生旅途里,在巴黎只搬过两次家,都在蒙马特高地附近。米约一开始住在保罗&iddot;艾斯古蒂耶大街五号,有十几年的时间,在这里创作完成了《人与欲望》、《屋顶上的牛》、《忆巴西》和《世纪的创造》等作品,一举成名。他的住宅在蒙马特高地一片闹中取静的街区,房屋被周围几栋很平常的民宅包围。小街上行人稀少,与咫尺之外的&ldo;另类繁华&rdo;无关。米约出生在犹太家庭,他少年生活衣食无忧,像其他犹太子弟一样,米约从童年开始就学习小提琴。米约的文笔很好,他的自传《没有音乐的笔记》笔调清新,观点独到,发表于1949年。那时我们的中国红旗漫卷,欧洲正在走上经济发展蒸蒸日上的时期。米约一生相对幸福,他虽然身体不好,却是个多产的作曲家。米约的最后作品编号是第441号,由此可见他的勤奋程度。

蒙马特高地我走过无数次,但在人约黄昏后,月上柳梢头的时间来却是第一次。这里白天游人如织,旅客纷杂,红磨坊红得耀眼,黑猫咖啡馆黑得安静。夜晚的蒙马特才是它的真实面貌。克利什大街华灯初上,昼伏夜出的女性们浓妆艳抹,红灯遥映,绿窗幽柔,街边的电影院、剧场、成人用品商店和有执照的&ldo;爱情交易所&rdo;万象复苏,整个街区就象一个霓虹灯的海洋。我一边游览着蒙马特的&ldo;夜景&rdo;,一边穿过一条小街,来到大道。大道的两旁咖啡馆都是红色,电影院却是绿色,&ldo;爱情交易所&rdo;红绿相间,远远望去鬼魅而神秘。在街边小巷,时常会有一点点忽明忽暗的亮光,那是街边妓女抽烟的光亮。蒙马特的红磨坊最是红彩照身,傲然翘首,像一位青春常驻、容颜未老的俏妇人,将远方慕名而来的追随者们招致在石榴裙下,只轻轻地拂理,就把他们燃烧已久的内心欲火化作了艺术范畴之内的高纯。在世界各地,无数人以为红磨坊是一个灯红酒绿,春光初透的美妙场所,当人们千里迢迢,从美洲、澳洲、非洲、欧洲来到&ldo;红磨坊&rdo;脚下,是紧张?是期待?是幸福?还是激动?

的确,巴黎&ldo;红磨坊&rdo;以轻歌艳舞名扬于世,但名为轻歌艳舞,其实并不&ldo;黄色&rdo;。&ldo;红磨坊&rdo;的舞者皆是欧洲顶尖级的舞蹈高手,身材亭亭玉立,相貌百里挑一,却有一个规定:&ldo;请勿动手&rdo;,打个比方,女艺人就像博物馆里摆设的珍稀物品,观众可&ldo;只许看,不许摸&rdo;。&ldo;红磨坊&rdo;作为著名的法国康康舞的发源地和享誉世界的百年老店,最注重的当然是声誉,所以不仅在选演员方面极为严格,如上述所说的个人条件超群,待遇也异常丰厚。唯一规定的是演员舞者不许与客人有一丝暧昧,触犯条律者,开除勿论,演员在签约期间也不许谈恋爱。

法国法律对于艳舞开放的尺度,有严格的规定,所有的轻歌艳舞场所,包括&ldo;丽都&rdo;和&ldo;野马&rdo;等夜总会,演员只可露两点,不许全裸露。按我个人的理解,保留一点便是艺术,除去一点便是色情。所以法国最有名气的红磨坊、丽都、野马三个夜总会便在艺术上推陈出新,精益求精。法国每年新年前夜向全国转播丽都、红磨坊等处的节目格调之一斑了。由此,许多莫名来到&ldo;红磨坊&rdo;的追随者从此地带走了什么呢?是失望?是自嘲?还是从红磨坊以外消遣之后的得意和眷恋?其中所得所失,只有参与者自知了。

纵观蒙马特附近的变迁史,这里最早是巴黎落魄和清贫艺人的聚居地,19世纪时期的蒙马特人文荟萃、艺术蓬勃达到了顶峰。自&ldo;

二战&rdo;以后,由于色情业在蒙马特泛滥、治安不稳,艺术家们渐渐远离了蒙马特,转移到巴黎十五区的蒙帕那斯附近。蒙玛特高地的米约故居与&ldo;红磨坊&rdo;遥遥相望,中间仅隔黑猫咖啡馆,米约就在此一直住到去世。说起来,逝于蒙玛特对于名利两全,生活富庶的米约来说似乎是个以外,他为什么一生都居住于此呢?我想,唯一的解释就是米约少年时代就在这里居住,几十年情深意、不忍割舍。

米约的故居大门是灰白色,一位青年手里牵了一条大狗站在门口,青年精神疲惫、状态迷离,大概是个&ldo;瘾君子&rdo;之类的流浪者。他看见我抬头看标牌,客气地往一旁退了退,顺着我的眼光看去,喃喃地说:&ldo;米约,是个音乐家,还做过外交官呢。&rdo;

关于法国音乐界对米约的评价,我们看一看拉威尔在1928年对青年音乐家、米约的评价就可见其地位之一斑了,拉威尔说:&ldo;达赫尤斯&iddot;米约可能是我们法国最重要的年轻作曲家,他的作品思维丰富,使人听来震撼。米约的音乐,甚至比经常品论批评他的多调性的技巧的运用更富于个性化。&rdo;

说到米约,不能不提到一个与音乐家如影相随的名字‐‐法国六人团。1920年1月16日,一位名叫亨利&iddot;高莱的音乐评论家在一份刊物上正式提出&ldo;法国六人团&rdo;的称谓,成员包括弗朗西斯&iddot;普兰克、达律丝&iddot;米约、阿蒂尔&iddot;奥涅格、乔治&iddot;奥利克、路易&iddot;迪雷和热尔梅娜&iddot;塔耶菲尔。当时法国音乐人之所以提出&ldo;六人团&rdo;概念,是意在推动法国乐派新势力的崛起,以便于欧洲其他乐派,尤其是俄罗斯&ldo;强力五人团&rdo;相抗衡。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