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通过是必然的,但问题是时间。
时间,有两方面的意义。
第一重意义是人道上的。
持续的轰炸使欧洲绝大多数大城市遭到了严重破坏,特别是它们的工业生产。
欧洲大陆上的许多著名城市,例如华沙和柏林,已成为一片废墟,而其它城市,如伦敦与鹿特丹,也遭受了严重的破坏,这些地区与经济生产相关的建筑大多化为一片瓦砾,数百万人无家可归。
不仅如此,更严重的是战争造成了农业生产的极大损失,欧洲,尤其是西欧,面临了普遍的饥饿。而且,四六年和四七年,欧洲西北部经历了罕见的寒冬,又使这一情况更加恶化。
还有,战争期间,受破坏最大的是交通运输设施,铁路、桥梁以及道路都成为了对方空袭的目标,进行运输的商船也常常被击沉,而这就使得某些地区即便有余粮也不能及时运到需要的地区。
这是马歇尔的援助计划在人道上的时间意义。
单纯人道上的意义当然没多大的意义,但要是和政治联系在一起,那人道的意义就极其重大了。
第二重意义是政治上的。
在政治上,马歇尔计划有双重意义。
美国当然不是菩萨,援助计划是有极其明确的政治目的的,如果在平时,各国政斧是不会轻易就范的,但在目前的情势下,如果美国提出援助计划,那即便某些国家的政斧非常不愿意,但面多民众的压力,也不得不就范。
老百姓知道什么?老百姓不会知道美国要控制他们的国家,老百姓只会把美国当作救星,而这自然会反过来作用到其国家政斧身上,有利于美国达到控制欧洲的目的。
还有,西欧控制在美国手里,东欧控制在苏联手里,以前,东欧是西欧的粮仓,实施马歇尔计划之后,因为制订了苛刻的条件,绝对会把东欧和苏联排除在援助计划之外,这样一来,要是西欧在美国的援助下,曰子越过越好,就势必会影响苏联对东欧的控制,所以,苏联就会切断东欧和西欧之间的联系,尤其是粮食供应,而这就必然会进一步加强美国对西欧的控制。
最后,更为严重的还有[***]。
在法国和意大利,战后的普遍贫穷为[***]势力的增长提供了充分的养料,而这些国家的[***]在本国战争期间的反抗斗争中起到的重要作用,又使其声望急剧增长。
在这些国家战后的选举中,[***]取得了普遍姓的成功,在法国,法国[***]甚至一度成为了议会第一大党。
凡此种种,都使得美国援助西欧成为了一种必然。所以,援助计划必须尽快实施,而且越快越好。
――――陵园官邸忙碌极了。
这一刻,不仅陵园官邸忙碌极了,江南大地不知有多少的财阀巨头都往南京汇聚。
蒋介石尤其兴奋。
昨天,国务卿马歇尔在哈弗大学,站在哈佛园纪念教堂的台阶上,宣告美国已为帮助欧洲以及盟国的复兴作好了准备。
马歇尔在演讲中没提到中国,但提到了友好人士,而这个“友好人士”就有蒋介石。
超过二百亿美元的援助,天呢!
会议室里,党国大老和财阀巨头们济济一堂,兴奋地商议着。
蒋介石没在会议室,他这会儿和宋美龄在书房里。
忽然,书房的门开了,宋子文走了进来。
“子文,怎么样了?”见宋子文进来,蒋介石问道。
“委座,皮罗姆那儿还是没消息。”宋子文愤愤地道。
“娘希匹!”蒋介石低声骂了一句。
在中国,最有权力的美国人不是美国驻中国大使考麦斯,而是美国政斧派驻南京的商贸特使皮罗姆。
皮罗姆的职衔不高,但权力极大,他不隶属于美国驻中国大使馆,而是直接隶属于国务院,对国务卿本人负责。
皮罗姆的权力主要是经济上的,他手里掌管着所有美国政斧对中国的投资和援助的资金和项目。
皮罗姆不喜欢蒋介石,蒋介石更不喜欢皮罗姆。
皮罗姆是罗斯福时代的人,因为这个位置特殊,不宜轻易换人,而且皮罗姆干的又不错,可算是卓有成效,所以,杜鲁门上台后没有撤换皮罗姆。
罗斯福生前,对中国极为重视,让皮罗姆担任这个商贸特使是他亲自选定的。
罗斯福照例目光如炬,皮罗姆胜任这个职位,但这样一来,皮罗姆也就得罪了很多人,包括蒋介石。
一开始,蒋介石对皮罗姆也是很欣赏的,因为皮罗姆的胜任对他是有利的,但皮罗姆不会来事儿,不怎么懂中国的人情世故。
蒋委员长不是吃生米的,更不是从石头里蹦出来的,很多人情也是要讲的,在一些不大的事情上,能过去还是过去的好,可皮罗姆领会不了蒋委员长的心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