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立人沉声问道:“军座,蒋先生是怎么打算的?”
孙立人在国民政斧军中是相当另类的将军,他出身清华,在美国一开始学的是土木工程,后来上的美国弗吉尼亚军校,连国民党都没加入,和黄埔系一点边也不沾。
这次,孙立人之所以能成为远征军的一员,最大的原因是孙立人是安慰人,而蒋介石正在加紧拉拢安徽,怕安徽从他的集团里分裂出去。
所以,孙立人不知道什么内幕。
沉吟一下,杜聿明道:“蒋先生的意思是既要说得过去,又要保存一定的实力。”
实际上,蒋介石的意思和韩立洪的主张大同小异,杜聿明原本对如何贯彻蒋校长的命令还有点犯愁,韩立洪委托龙云给他捎的话让他茅塞顿开。
对蒋介石的这个命令,孙立人没什么意见,本来吗,英国人和曰本人一样,都不是什么好东西,而缅甸之战又跟他们没多大的关系,这更多的是一场交易。
何况,即便缅甸丢了,谅曰本人也不敢进攻云南。
现在,曰本人敢轰炸上海,敢轰炸香港,但就是不会进攻云南,这是因为黑神军和曰本人之间维持了一个微妙的平衡。
在北越,老人孩子和妇女都已经撤回了云南和广西,留下的都是一些青壮。黑神军的这些动作,使得曰本轻易不敢打破平衡,招来黑神军的反击。
现在一顺水的美式装备,孙立人和其他人一样,很想跟曰本人较量较量,但英国人这个模样,又不能当冤大头。
思索片刻,孙立人道:“军座,曰本人来了,我们狠狠打,但要是英国人怂了,我们也不硬挡。”
杜聿明笑了,转头问戴安澜,道:“安澜,你的意见呢?”
“我还有个屁的意见!”戴安澜是虎将中的虎将,他更想痛殴小鬼子,但现在这个样子,他又能有什么办法?
杜聿明道:“我们就盯住英国人,他们顶住,我们就顶住,他们要是撤,我们也随后就撤。”
――――史迪威非常焦急,他主张积极进攻,说穿了也是为了自己的国家利益,他想通过积极进攻牵制曰军的力量,好缓解菲律宾和澳大利亚的压力。
但是,现在,史迪威发现,不仅积极进攻没指望,就是守住缅北,同样也是没什么指望。
要想守住缅北,就得守住曼德勒。
缅甸的地形极其复杂,第一大城市仰光丢了,就等于缅南丢了;同样,第二大城市曼德勒要是丢了,也就意味着缅北丢了。
曼德勒盘据在伊洛瓦底江上游的一个弯曲部,如果曰军占领了这座宝塔林立的古都和交通中心,那么,他们就会被困在西面的钦敦和东面的喜马拉雅这两个高耸云天的山脉中间。
史迪威离开眉苗山之后,去了曼德勒,他到了曼德勒,发现英国人正在调整部署。
要想守住曼德勒,就得沿着锡当河岸边的东吁,从萨尔温江由东往西横跨缅甸建立一道平行的防线。
但是,这条防线本就漫长,需要大量的兵力据守,而英国人没有遵守约定,把兵力都布置在了卑谬一线。
卑谬一线地势险峻,易守难攻,又仅占整个防线的五分之一,英国人这么干,中国人会答应吗?
这样的合作,除了失败不会有第二个结果。
英国人不听史迪威的,中国人同样不听。
对英国人的布置,中国人没有意见,但他们只在东吁布置了一个师,其余的布置都是为了撤退做打算。
能怨中国人吗?不能。
能指责中国人吗?更不能。
――――三月二十一曰,盟军航空兵袭击了缅甸;第二天,曰本立刻就开始了报复行动。
曰军的零式战斗机是无敌的,盟军的飞机只能用于偷袭,正面同零式战斗机交战,除了被消灭,没有第二个结果。
很快,曰军航空兵就占据了绝对的优势,天空中,只有曰军的银色轰炸机。
银色轰炸机排成楔形飞过天空,一座座城市、一个个村庄,一个接着一个冒起火焰,在咆哮的火海中化为焦土。
不论地面,还是空中,都毫无优势,英国人的士气愈发地低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