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123

小说123>中医学好就业吗 > 第二节 五行学说(第3页)

第二节 五行学说(第3页)

1。相生关系的传变

(1)母病及子指母脏有病传及子脏。如肾属水为母脏,肝属木为子脏,临床上若肾病影响到肝,即是“母病及子”。如肾阴不足,出现耳鸣、腰膝酸软、遗精等;日久,肾阴虚不能滋养肝阴,致肝阴不足,表现为眩晕、两目干涩、肢体麻木等筋脉失养、肝阳上亢的表现。

(2)子病累母又称“子盗母气”。指子脏有病传至母脏。如肝与心,肝属木为母脏,心属火为子脏,若心脏有病,影响到肝,即为“子病累母”。临床上心火亢盛,则现心烦或狂躁谵语、口舌生疮、舌尖红赤疼痛等症状;久之,可出现烦躁易怒、头痛眩晕、面红目赤等肝火炽盛的表现。

“母病及子”为顺,其病轻;“子病犯母”为逆,其病重。

2。相克关系的传变

(1)相乘指脏腑之间相克太过而发生的疾病。如临床上的“肝气犯脾”,病变由肝及脾。由于肝气旺,疏泄太过,横逆影响脾胃,导致消化功能紊乱。肝气过旺,则现眩晕头痛、烦躁易怒、胸闷胁痛等肝病症状;及脾则表现为脘腹胀痛、厌食、大便溏泄或不调等脾病之候。因肝属木,脾属土,故“肝气犯脾”,是相乘的传变,属“木乘土”的范围。

(2)相侮指疾病按相侮的顺序传变,即反克为害。如肝火偏旺,临床表现有胸胁疼痛、口苦、烦躁易怒、脉弦数等肝火过旺之症,若影响肺气清肃,又会有咳嗽、咳痰,甚或痰中带血等肺失清肃之候,说明其病由肝传肺。正常应肝木克肺金,肝传肺与之相反,此为反克,即为相侮的传变。

(四)指导疾病的诊断

根据中医的整体观念,当内脏有病时,人体内脏功能活动及其相互关系的异常变化,通过经络可以反映到体表的相应组织器官,表现出色泽、声音、形态、脉象等各方面的异常变化。由于五脏与五色、五音、五味之间,都以五行分类归属,形成了一定的联系,因此,在临床上可综合望、闻、问、切四诊所得的资料,根据五行的所属及其生克乘侮的变化规律,可从五脏所主的色、味、脉来帮助诊断、推断病情。

如面见青色,喜食酸味,脉见弦象,可以诊断为肝病;面见赤色,口味苦,脉象洪,可以诊断为心火亢盛;若面色黄,口味甜,可诊为脾虚;脾虚的患者,若面见青色,为木乘土;心脏病的患者,面见黑色,为水乘火。

(五)用于疾病的治疗

主要体现在控制疾病的传变、确定治则和治法、指导脏腑用药等方面。

1。控制疾病传变指在治疗疾病时,除对所病本脏进行处理外,还应根据脏腑间子母相及、相乘相侮的传变规律,及早控制传变和指导治疗,防患于未然。如肝气太过,木旺必克土,此时应先健脾胃以防其传变。脾胃不伤,则病不传,易于痊愈。这是用五行生克乘侮理论阐述疾病传变规律和确定预防性治疗措施。

2。确定治疗原则

(1)由相生关系而定包括“补母”和“泻子”。

1)补母:用于子母关系的虚证。指治疗某脏的虚证时,在补本脏的同时也要补母脏,即“虚则补其母”。如肺气虚弱发展到一定程度,可影响到脾之健运而致脾虚。临床上不论治疗单纯的肺气虚,或肺气与脾气皆虚,都在补肺气同时,兼补脾气。因脾土为母,肺金为子,脾土生肺金,所以用此法治疗,补母则能令子实。针灸疗法,凡是虚证,可补其所属的母经和母穴。

2)泻子:主要用于母子关系的实证。指治疗某脏的实证时,在泻本脏的同时兼泻子脏,即“实则泻其子”。如肝火炽盛,有升无降,出现肝实证时,治疗时不但泻肝之实火,同时给予泻心火。因肝木是母,心火是子,泻心火有助于降肝火。针灸疗法,凡是实证,可泻其所属的子经和子穴。

(2)由相克关系而定包括抑强、扶弱。临床上脏腑间出现相乘相侮病理变化的机制,可分为强弱两个方面,属强者表现为机能亢进,属弱者表现为机能衰退。因而治疗上可同时采取抑强扶弱原则以纠其偏颇。

1)抑强:指抑制机能亢进之脏。

2)扶弱:即辅助补益虚弱之脏。

3。制订具体治法

(1)根据相生规律确定的治疗方法

1)滋水涵木法:又称滋肾养肝法、滋补肝肾法,是通过滋养肾阴以养肝阴的方法,适用于肾阴亏损而致肝阴不足,甚至肝阳偏亢之证。

2)益火补土法:又称温肾健脾法、温补脾肾法,是温肾阳而补脾阳的一种方法,用于肾阳衰微而脾阳不振之证。需要说明一点,就五行生克关系而言,火不生土应当是心火不生脾土。实际上“火不生土”多是指命门之火(肾阳)不能温煦脾土的脾肾阳虚之证,少指心火与脾阳的关系。

3)培土生金法:又称补养脾肺法,是通过补益脾气而达到补益肺气的方法,适用于脾胃虚弱,不能滋养肺脏而肺虚脾弱的病证。

4)金水相生法:又称补肺滋肾法、滋养肺肾法,是滋养肺肾阴虚、肺肾同治的一种疗法,适用于肺虚不能输布津液以滋肾,或肾阴不足,不能上滋于肺而致肺肾两虚者。

(2)根据相克规律制订的治疗方法

1)抑木扶土法:又称为疏肝健脾法。以疏肝健脾药治疗肝旺脾虚的一种方法。适用于木旺克土之证。

2)培土制水法:又称为温肾健脾法,是用温运脾阳或温肾健脾药以治疗水湿停聚的一种方法,适用于脾虚不化,水湿泛滥而致水肿胀满之证,或肾阳虚衰,不能温煦脾阳,则肾不主水,脾不制水,水湿不化,水反克土证。

3)佐金平木法:又称泄肝清肺法,是清肃肺气以抑制肝木的一种治疗方法,适用于肝火偏盛,影响肺气清肃之证。

4)泻南补北法:又称泻火补水法、滋阴降火法、壮水制火法,即泻心火滋肾水,适用于肾阴不足、水火不济、心肾不交之证。

五行学说在治疗上的应用广泛,不但适用于药物治疗,同样指导针灸、按摩、精神疗法等。在针灸疗法中十二经脉四肢末端的五输穴,其井、荥、输、经、合五种穴位,分属于木、火、土、金、水五行中,临床上也可根据病情,运用五行生克规律进行选穴针刺治疗;在精神疗法中,则可以运用情志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而达到治疗目的。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说:“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恐”等。

4。指导脏腑用药不同药物,有不同的颜色与气味。根据五行归属理论,青色、酸味入肝;赤色、苦味入心;黄色、甘味入脾;白色、辛味入肺;黑色、咸昧入肾。但这种用法较片面,临床脏腑用药,还要结合药物的四气(寒、热、温、凉)和升降浮沉等理论综合分析,辨证用药。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