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运用】本方常用于败血症、脓毒血症、痢疾、肺炎、泌尿系感染、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乙型脑炎以及感染性炎症等属热毒为患者。本方为大苦大寒之剂,久服或过量易伤脾胃,非火盛者不宜使用。
龙胆泻肝汤(《医方集解》)
【组成】龙胆草6g黄芩9g栀子9g泽泻12g木通6g当归(酒炒)3g生地黄(酒炒)9g柴胡6g生甘草6g车前子9g(包煎)
【用法】水煎服。药房有丸剂成药,一般每服6~9g,日2服,开水送下。
【功用】清肝胆实火,泻肝胆湿热。
【主治】
1。肝胆实火上炎证。头昏目赤、胁痛、口苦、耳聋、耳肿等。
2。肝经湿热下注证。小便淋浊、阴肿、阴痒、妇女带下等。
【方解】本方是清泻肝胆经实火湿热的常用方。方中龙胆草苦寒清热,为泻肝胆经实火的专药,与栀子、黄芩相配,则泻火之力更强。柴胡疏肝解热,甘草解毒。再配泽泻、木通、车前子泻火利湿,使湿热从小便排泄。至于用当归、生地滋阴养血,寓泻中有补,使泻火之药不致苦燥伤阴,亦可以防止因肝胆实火而致耗伤阴液。
【参考运用】近代多用本方治疗急性结膜炎,急性中耳炎、鼻前庭、外耳道疔肿、急性胆囊炎、带状疱疹,高血压(属于肝经实火),以及急性肾盂肾炎、膀胱炎、尿道炎、急性盆腔炎(属于肝经湿热下注者)。本方药多苦寒,易致伤胃,中病即止,不宜多服。
青蒿鳖甲汤(《温病条辨》)
【组成】青蒿6g鳖甲15g细生地12g知母6g丹皮9g
【用法】水煎服,每日2次。
【功用】养阴透热。
【主治】热病后期,邪伏阴分证。夜热早凉,热退无汗,舌红少苔,脉细数。
【方解】本方证为温病后期,余热不尽,邪留阴分不解而致。故方中青蒿芳香,清热透邪外出,鳖甲直入阴分,滋阴退热,两药合用,长于退虚热;知母、生地黄滋阴清热,丹皮凉血清热,共为佐药。上五药合用,达到养阴不留邪、透邪不伤阴的作用。
【参考应用】常用于原因不明的发热,麻疹后肺炎,肺结核,肾结核,小儿夏季热,妇科术后低热等
知识拓展
在使用清热剂时要辨别热证的虚实,临床医学中的肺结核、糖尿病等一些慢性消耗性疾病在中医学的辨证中很多一部分是属于虚热证即阴虚发热,所以在治疗中应当养阴透热,而不是使用大苦大寒清热药物,导致苦寒太过,有害无益。
五、温里剂
凡用温热药组成,具有温里助阳、散寒通脉等作用,以祛除脏腑经络间寒邪,治疗里寒症的方剂,统称温里剂。
本类方剂多由辛燥之品组成,对于热证、阴虚证、真热假寒证不宜使用。并且用药应该注意体质和四时气候的不同,如果阴寒太盛,服热药入口即吐者,可以热药冷服或少佐寒凉之品。
理中汤(《伤寒论》)
【组成】人参6g干姜9g炙甘草6g白术9g
【用法】水煎服,也可炼蜜为丸。
【功能】温中祛寒,补气健脾。
【主治】脾胃虚寒证,症见腹痛,泄泻清稀,呕吐,不渴,或腹满食少。舌淡苔白,脉沉细或迟缓。
【方解】本方温中祛寒治疗脾胃虚寒的常用方剂。方中以干姜温运中焦,祛散寒邪,振复脾阳为主药;辅以人参补气健脾,振奋脾胃功能;佐以白术健脾燥湿;使以炙甘草调和诸药而兼补脾和中,合用具有温中祛寒,补益脾胃的作用。
【参考运用】本方常用于急慢性胃肠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痉挛、胃下垂、胃扩张、慢性结肠炎等属脾胃虚寒者。湿热内蕴中焦或脾胃阴虚者禁用。
四逆汤(《伤寒论》)
【组成】生附子15g干姜9g炙甘草6g
【用法】水煎服,生附子先煎30~60分钟,再加余药同煎,取药汁温服。
【功能】回阳救逆。
【主治】
1。少阴证。阳气虚衰,阴寒内盛所致的四肢厥逆,冷汗淋漓,恶寒蜷卧,神疲欲睡,下利清谷,腹中冷痛,口淡不渴,舌淡苔白,脉沉弱等证。
2。误汗或大汗所致的亡阳证。
【方解】本方为回阳救逆的代表方。方中以附子大辛大热、温阳祛寒为君药;辅以干姜温中散寒,温经通脉,协助附子回阳救逆之力;佐以甘草温养阳气,并能缓和姜、附之过于燥烈,共成回阳救逆的方剂。
【参考运用】本方常用于救治心力衰竭、心肌梗死,急性胃肠炎、小儿消化不良等剧烈吐泻所引起的末梢循环衰竭。
六、补益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