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开始还很高兴见到外祖父,可是现在,巴不得见不到呢。哎~~~说多了都是泪。
闭上眼睛,把毛巾盖脸上,打算好好的休息一下,等会儿就出去吃娘亲煮的东西。
说起来,娘亲的手艺真的很不错。听说以前也经常给外祖父和外祖母做吃食,这是姨母口中娘亲未嫁时为数不多的优点了。
而且娘亲很会通过膳食调理身子,养容美颜什么的。
可能也是因为这个原因,加上家里条件好,所以三十来岁的人了,看起来像二十几,连带着爹爹也年轻了几岁。
这时,轻缓的脚步声响起,有人慢慢靠近。
~~~~~~~~~~~~~~~~~~~钱家村~~~~~~~~~~~~~~~~~~~
一回到家,我就拿了一包药去煎了。大夫说了,最好是2个时辰就吃一次药。
从镇上回来,再到煎好药,时间差不多正好相距2个时辰。
无需语言,各自会按照合理的分工做事。
我煎药,爹爹在屋檐下做木活,后娘则是在房间看着弟弟,给他换湿毛巾敷额头降温。
等第二碗药喂下去,没多久,就有了起色,弟弟整个人也没有那么烫人了。
脸色好了很多,没有烫得发红了。我感慨,中医很神奇啊,效果那么好,完全不比西医差啊。
就是西医系统化了,比较好学习和推广,中医要学好很难,没有想西医一样具体量化。
中医注重整体,西医注重局部,局部治疗见效自然是比较快的。
我记得有人是这样说的,西医在治病,中医不仅在治病,更在治人。
貌似是扁鹊吧,有人夸他医术好时,他答道。
“我们3兄弟中,我大哥的医术最好,能在病还没发出时,就治好了。下来就是我二哥,病还很小时,他就能发现并且治好。只有我,是在病情病重的时候才治好。”
可惜,大部分人都是看到了危急时刻,才记得住那时给出帮助的人的好。
我大概记得,中医在唐宋也是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记得原因主要是孙思邈那老头。
那时候的电视剧有讲到他,描述成了老神仙一般。
他给了主人公2颗不老仙丹,然后主人公就一直没长大。那时候特别的羡慕,好希望自己也长不大。
看到课本他的插图仙风道骨的,拄着拐杖,身上还挂着一个葫芦,特别符合电视上的形象。
所以我记忆很深,还记得他的插图是在课本右下角。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因为家里是开诊所的,有很多医书,特别是偏方什么的书。
孙思邈这个“药王”总结前人的理论并总结经验,收集了5000多个药方,家里有好几本都是他总结的药方子。
还有记忆深刻一些的就是两宋时期,设立的翰林医学院,并且统一了中国针灸由于传抄引起的穴位紊乱,出版《图经》。
《图经》家里也有,我还翻看过,内容不记得了,就是为了找图片的。
医书什么的,会有福利的,那时候正处于青春期,对xing知识有着强烈的求知欲。
医术这种专业的解答疑难杂症的书本,我会放过咩,尤其是有图片的,还是光光的,我都偷看过很多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