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123

小说123>清平乐村居完整版 > 第218页(第1页)

第218页(第1页)

不过,倒是为苏婉挽回了点名声。可怜见的,除了安儿和苏家人,没人知晓这荷包不是苏婉绣的。但家有孩子在府城致远书院念书的人家,就从自家孩子嘴里知晓,苏举人的二妹并非传言那般有心计之人,是个爱做吃食绣活也出彩的小姑娘。得,你小子咋知道呢?听儿子念叨了一回苏同窗二姐姐后,家长们很是担心。结果,转头就听儿子念叨:“过几日书院放年假,我们约好去苏志安家烤肉吃,娘爹,你帮我准备一份礼。”府城的流言也没传几日,主要刘家倒台是大家有目共睹,而苏家起势已经是势在必得。谁也不想因为一个落败的家族去得罪未来府城的一大新家族,因此,没过几日流言如秋蝉般销声匿迹。迎着冬日的初雪,范明辉范明诚兄弟带着车队来了苏家村。见两个外孙顶风冒雪来家,李氏又惊又喜,知晓来是给二外孙在府城找铺子做营生,连连责怪女儿心大,又夸外孙能干。苏婉出面主动接过招待仅有一两面之缘的表嫂的活计,主要是二堂嫂杨氏快到临盆的日子,精神头不大好。冬日的寒风呼啸着掠过屋檐翻越院墙,半空的雪花被吹得晕头转向,也不知是风留恋屋内的欢声笑语,还是雪向往三月暖春,门框角落积了一层雪,门槛亦是半截白干,半截微湿。苏婉抱着小陶罐,正要跨进门槛,却是停步弯腰,将门角的积雪吹散。入冬前,她带着杏儿拉碾子磨了两罐干果粉,炒熟的花生、核桃和黄豆外加一碗松子铺在石碾子上,拉着碾子磨细后又过筛,仔细磨了大半天,才得了两陶罐。冬日里就着开水冲上两勺,或是加盐或是放糖,喝着暖呼呼又香甜,既驱寒又饱腹。家里来了客人,还是姑姑家的表哥表嫂们,苏婉跑回家抱了一罐子来待客。老爷子见她小心翼翼舀了两勺,就碗底一撮撮,扬声道:“多放两勺,多放两勺。”这番豆核桃粉他也喜欢喝,可五孙女是个刁钻的,碾了两罐子竟是只送来一碗,家里这多人,没几天就喝完了,他想喝还得去隔壁找三儿子要。真是没道理,哪家有好吃的好喝的不先紧着长辈来,就这刁钻孙女鬼点子多,吃个饭食还定规矩。苏婉背对人,肆无忌惮翻白眼,道:“喝多了胀得慌,一会儿就吃饭了,多放两勺您老还要不要吃午饭了?”杨氏接过碗倒开水,对外孙笑道:“先喝点驱寒,饭已经做上一会儿就好。”家里来客,中午饭就在老爷子这边吃的。苏长青拿到了大姐托姐夫写的信,苏婉很是好奇,有啥事不能嘴说还得写信。晚上,范明辉夫妻住在苏婉家客房,范明诚则是照旧歇在安儿的卧房。当然,这卧房曾经是大哥苏志栋的,现在被安儿鸠占鹊巢。他还理直气壮:反正大哥明年成亲住侧院,这卧房又用不到了!糟心的弟弟们对于小儿子,苏长青觉得越发难管教,想当年长子这个年岁的时候多乖啊!苏婉对她爹的这个认知表示:??????那是因为大哥乖吗,明明是爹娘忙着种地没发现儿子是个问题少年啊!反正,安儿是兴高采烈将自己的大部分东西搬来卧房,挤占了大半空间,将大哥的东西挤在桌角的小角落。好在他还是有些兄弟友爱的,找了一片老化的一撕就裂的布将大哥的东西盖住,免得落灰。见外甥看着桌角的破布,苏长青咳了咳缓解尴尬,“那是志栋的东西,这个卧房现在被安儿占了,你先住,赶明儿你舅妈再收拾个客房你搬过去。”“不用舅舅,我跟表弟一起住挺好,后面还要去府城,也住不了几天,不麻烦舅妈收拾了。”安排好外甥的住处,苏长青才回东间他们夫妻的卧房。张氏已铺好炕褥,被子也铺开了,只是新铺的被窝还不太暖和,她摸了摸低声道:“等会儿睡,被窝还不热,看看姐姐的信,说了啥?”苏长青展开信封,微皱的眉头从没放下过。他是姐姐带大的,也了解姐姐,若不是重要的事姐姐不会写信,更不会用蜡封封口,可若是重要的事,按理姐姐或姐夫应该至少来一个人。现在,信既有蜡封,大人又没跟来,苏长青一时也摸不住姐姐家发生了啥事。见丈夫犹豫,张氏安慰道:“应该不是大事,不然姐姐或姐夫亲自来了,而且明辉明诚看着也很欢心,不可能是姐姐姐夫身体??????”苏长青一想也是,撕开蜡封倒出信纸。还真没大事,只是??????“唉,家家有本难念的经。”苏长青将信纸递给妻子,低低道:“幸好咱家有婉婉,当初盖房给志栋安儿盖了院子,以后他们成亲自己过。”张氏纳闷,怎么还扯到自家人身上了,接过信纸对着油灯仔细看。范家还真没大事,不过就是农家那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对于弟弟,苏娟是很放心的,因此,也没觉得家丑不能外扬,直接将家里的情况让丈夫写了一通。范家,在村里的威望比以往的苏家在苏家村的威望更甚,主要是他家祖上是村里仅有的一户读书人家,虽没念出个名堂,但识字就是天大的本事。苏娟从靠近府城的苏家村嫁到岷山县下辖的靠山的村子,就是因为老爷子与范家已经过世的老爷子认识。两人都是读书人,范老爷子年轻的时候来府城,那时候府城还没致远书院,这样说有也不对,应该是那时候的致远书院不叫致远书院,是个小学堂。而府城,拢共也只有六家学堂,束脩还个顶个的贵。范老爷子就选择在前致远书院上学,与老爷子成了同窗。只可惜,只上了一年范家老太爷进山出事,自此,范老爷退学。后来,范老爷来府城就在苏家住,一个被家事锁身没能继续读书,一个因身体拖累没法科举,两人求学路皆不顺,很是感怀了一场。说来两家也是门当户对,都自诩读书人家,因而,苏娟到说亲的年纪,老爷子就惦记上同窗老友的儿子。苏娟嫁到范家,这门亲事说来除了回娘家不方便、距离府城远,再是没啥可指摘的。即便村里多山地沙地,麦子收成不咋好,但范家一年也是吃细面的日子多,甚至因为丈夫有点打猎手艺,脑子也好用又读过书,家中地里的出息或是皮货总能卖得比别家好。最关键的是,她因着“府城附近的姑娘”这一名头,在婆家很得敬重,且头两胎都是儿子,让她在家里的话语权更重。说来,她这大半辈子,在亲爹家受得苦最多,到苏家村后倒是没挨过饿受过冻,最大的委屈就是两位继兄不待见弟弟,让她很是提心吊胆。嫁到婆家,日子也顺,两儿一女,眼看弟弟家起来,自家也越来越好,苏娟正卯着劲儿准备跟丈夫打拼积累家业,为儿孙造福,没想到二儿子还没定亲,却要考虑日后分家分产的糟心事儿。长子媳妇是邻村的好姑娘,就是亲娘小心思多,这不看着她家要给老二在府城张罗营生,就看不过眼,觉得自家偏心小儿子。苏娟本想去找亲家母说道说道,家里还真没偏心,本来县城的油坊就是给大儿子大儿媳,买的宅子也是,要不是看二儿子种地实在不成,又总想着往出跑,她也不至于让还没定亲的小儿子一个人在外面闯。家里又不是吃不起饭,养不起闲人!可丈夫却说让二儿子自己出去闯,待家里人都养废了。“我记得当年明辉成亲,亲家母也没那么??????”张氏不知如何形容,便停了话音。说来也是巧,范明辉的岳家是邻村的,也姓范。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