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123

小说123>清平乐村居完整版 > 第145页(第1页)

第145页(第1页)

“我娘到现在还气呢,早知道我昨儿才不去府城。”秦芸见她神色恼怒,眉宇还有气愤之色,温声道:“这人脑子糊涂,行事不讲究,好在这事糟心,却也让你家发现不妥之处,不然定亲或是成亲后发现真面目才麻烦。”“我跟你说,京城有些人家,当家主母外传都是贤惠温善,可只有儿媳嫁过去才知道为人如何,那些个面善心狠的多了。有些人,丈夫通房小妾一大堆,自己过得苦,就见不得儿媳过得好。”“找各种由头敲打儿媳,给儿子塞通房抬姨娘,那些人在外可会说了,让儿媳在自己房里早问安晚问安,自己处理家务让儿媳干站着,出去了就到处夸儿媳孝顺重礼,体贴她处理家务忙时时不离身的端茶倒水,还夸亲家会教儿女。”秦芸边整理线团边道:“这样,即便儿媳回娘家哭诉,娘家也不好来说事儿,要硬说,还得被戴上个胡搅蛮缠不明事理的恶名,这种才可怕呢!”李秀儿想象着那种场景,打了个抖,挨着苏婉惨兮兮道:“你们大户人家真会玩,这样就算儿媳长十张嘴也说不清!”“可不是嘛,所以,这种自己暴露的还算好,就怕那种深藏不露,定亲、成亲后才露真面目的。”李秀儿环视几人,在座的除了她,也就苏婉还没定亲,而杏儿还小,羡慕地对秦芸说道:“你跟梨花姐姐都好命,定亲的人家知根知底。”“你也找个知根知底的!”秦芸现在是一点都不害羞,还主动出主意。在外人尤其是未婚女子前,她一点都不羞于提起自己的亲事,就怕那些人还有非分之想。“我的表哥都成亲了,表弟没定亲的我也看不上,小时候见了面总是揪我辫子,烦死了!”李秀儿表示,没定亲的表弟,她看不上。院子传来人声,几个女孩子停了话头,转而说起绣工、画样。来人是卖鸡仔的,苏婉不认识,李秀儿却是熟悉,主动问好,其他几人有样学样问了好。妇人夸赞了一回,说话爽朗,眼中不时闪过精光,看着都是精于算计之人。张氏送妇人出门后,李秀儿低声道:“这是张松他舅家表嫂!”一时之间,苏婉连同梨花、杏儿、秦芸,四脸茫然。张松她们知道而且都认识,可他表哥??????苏婉突然想起来,朱家那头好吃懒做的肥猪表哥,难言道:“就之前??????”李秀儿一脸“我就猜你知道”的神情,低低道:“这个之前是寡妇,新婚没三个月就丧夫,听说她那个死了的跟朱家那个还是好兄弟,结果,没几个月,朱家就将人迎进门。”“跟芳芳姐成亲是前后脚,当时,芳芳姐添妆,她还来了,我见过。”张芳是去年十一月成亲,要是这样算,朱家的亲事也是在十月后办得,再往前推算??????苏婉突然觉得,这个前夫头顶可能不太?????她上下打量李秀儿,调侃:“你这肚子没少装东西吧,累不累,憋不憋的慌?”李秀儿用胳膊肘杵她,两人停下手里的活打打闹闹,好不欢乐!待两人都气喘吁吁才停手,梨花抓过果盘,几人分吃苹果,苹果和梨都是放在地窖存的,现在表皮都有些皱,但用水泡一泡,吃着还是挺甜。在这青黄不接,鲜菜少,鲜果更是没有的季节,已经算得上鲜果了!吃着苹果,李秀儿也不得闲,说着这几天听来的消息。“里正爷爷想找人接班,你们知道吗?”“那还用找?”苏婉疑惑,里正只需村里人没意见,五位德高望重的老人举荐,若是县令没其他人选,就能定下来,而且父传子很常见。里正四个儿子,随便选一个都能当里正,还要往外找,这是什么操作?“原本是不用找的,可村里现在康毅叔,还有你爹,都能干,要不是你爷爷年龄太大,我爹说里正该你爷来当。”“不过我看,十有八九下一任里正是你爹,康毅叔太年轻,还没成亲呢,咋能当里正。”李秀儿将自己的猜测说来。苏婉啃着苹果,神色不动,心里却是想着昨晚吃过饭,爹和大哥就去书房,今早也是放下碗就不见人影,难道真去竞选里正了?这回苏婉却是猜错了,苏长青并非竞选里正,而是被推举。里正家,正堂坐了一屋子人,老一辈德高望重者,各姓族长,村里能说上话的青壮,几乎都在场,屋里坐不下,就坐在院子。里正蹲在椅子上吧嗒吧嗒抽着旱烟,见其他人面有焦色,道:“快了,一大早长青、康毅和志栋就去府城了,也快回来了。”苏正德眉头皱得死死,若是苏氏族里其他人当里正,那他双手赞同,可若是长青??????并非他不想长青当这个里正,也并非长青担不起,而是不能当。志栋已经是秀才,下次商队南下,就要同去游学,再过个两三年考举人,即便及冠之年考中,那也是少年英才啊。日后去京城赶考,若是中了进士当官,那就是苏家村苏氏一族当官明者见危于无形,智者见祸于未萌。苏长青、张康毅和苏志栋三人来时,还没进院门,院子里的人齐齐动身,坐着的、蹲着的,纷纷站起来关心。屋内的长辈,亦是翘首以盼。见还在外面寒暄上了,张军出声,“康毅,进来说话。”三人今天去府城,说是打听消息,其实就是张康毅找主簿手底下他相熟的文书问今年税收之事。这也不算打探朝廷机密,而且,府衙从开春就一直宣传农桑,确保今年税收不出差池。因此,没人能拿此事说嘴,当然,暗地里打探些消息,能打探到多少,端看个人本事和交情!“朝廷的税收政策没变,但昌平府已经今非昔比!”这是文书的原话。文书虽没正经官职,只干笔录等杂活,可到底混迹官场,心思比常人活泛,知晓的内部消息更多。因卫知府提前下令存冰储水,且昌平洋芋种植已经很普遍,加之还有朝廷并未开始推广的番薯,这次旱灾农户虽日子苦,但真正因饥无可食而饿死的灾民,并无多少。就苏家村来讲,头一年,开春后虽干旱,但川地麦苗总归是浇灌了一回,收成比往年少了两三袋,山地麦子因天旱穗小粒少,一亩地能收个四五十斤都算好的。当年,北边赤地千里,六个月滴雨未下,秋天,昌平再无人种麦。种了也是浪费种子,大家都选择种番麦、洋芋、番薯,至少旱天种下能活,收了就是能果腹的粮食。就这样,多数人家麦子白面、番麦黄面混着洋芋番薯,能吃个饱肚,粮少的人家也能吃个半饱,不至于天天挨饿!大旱之下,村里过世的人不是没有,但基本都是老人婴儿,耐不住热,因病而亡。整个昌平府,旱情之下死亡者八百多,饿死者多为无家业之人,再有就是被热死,与以往灾后亡民数量相比,不及一成。而知府衙门,救灾之余还能给北关匀粮匀冰,保卫所士兵军粮不断,助守将有粮有可赈灾,边关未乱,阻挡了欲冲破防线的鞑靼外族,于朝廷而言,避过一大战祸!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