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说先主这天夜里心惊肉跳,睡觉也不安稳。他走出营帐仰观天文,看到西北方向有一颗星星,像斗那么大,忽然坠落在地上。先主心中十分疑惑,就连夜派人去询问诸葛亮。诸葛亮回禀说:“这预示着要损失一员上将。三天之内,必定会有惊人的消息传来。”先主因此按兵不动。
不久,侍臣奏报说:“阆中张车骑(张飞)的部将吴班,派人送表章来了。”先主跺着脚说:“唉!三弟(张飞)死了!”等到看那表章,果然是张飞的凶信。先主放声大哭,昏死过去。众官把他救醒。
第二天,有人报告说一队军马像疾风一样赶来。先主出营查看。过了一会儿,只见一员小将,身穿白袍,披着银铠,滚鞍下马,伏地痛哭,原来是张苞。张苞说:“范疆、张达杀了我父亲(张飞),带着首级投奔东吴去了!”先主悲痛至极,连饭也吃不下。群臣苦苦劝谏说:“陛下正要为二弟(关羽)报仇,怎能先摧残自己的身体呢?”先主这才进膳,然后对张苞说:“你和吴班,敢率领本部军队做先锋,为你父亲报仇吗?”张苞说:“为了国家和父亲,万死不辞!”
先主正打算派张苞起兵,又有人报告说一彪军马风驰电掣般赶来。先主让侍臣去探听。不一会儿,侍臣领着一个小将军,身穿白袍,披着银铠,进入营帐伏地痛哭。先主一看,原来是关兴。先主见了关兴,想起关羽,又放声大哭。众官苦苦相劝。先主说:“我在平民时,和关羽、张飞结为兄弟,发誓同生共死;如今我做了天子,正想和两个弟弟同享富贵,没想到他们都死于非命!见到这两个侄子(张苞、关兴),怎能不伤心断肠!”说完又哭了起来。
众官商议说:“当今天子如此烦恼,我们怎么劝解呢?”马良说:“主上亲自统领大军讨伐东吴,终日哭泣,这对军队不利。”陈震说:“我听说成都青城山的西边,有一位隐者,姓李,名意。世人传说这位老者已经三百多岁了,能知晓人的生死吉凶,是当世的神仙。为何不奏明天子,召这位老者来,询问吉凶,这比我们的话更有用。”于是入宫奏明先主。先主听从了这个建议,立即派陈震带着诏书,前往青城山宣召李意。
陈震星夜赶到青城山,让当地人引领进入山谷深处,远远望去,仙庄之上,青云隐隐,瑞气非凡。忽然有一个小童前来迎接,说道:“来的人莫非是陈孝起(陈震)吗?”陈震大惊道:“仙童怎么知道我的姓名!”小童说:“我师父昨天就说:今天必定有皇帝的诏书到来;使者必定是陈孝起。”陈震说:“真是神仙啊!人们说的果然没错!”于是和小童一同进入仙庄,拜见李意,宣读天子的诏书。李意推辞年老不能前往。陈震说:“天子急切地想见仙翁一面,希望您不要推辞。”再三恳切邀请,李意这才起身前往。
李意来到御营,入见先主。先主见李意鹤发童颜,碧眼方瞳,目光灼灼有光,身形如同古柏,知道他是个异人,便以优礼相待。李意说:“老夫只是荒山村中的老人,没什么学问见识。承蒙陛下宣召,不知有什么要问的?”先主说:“我和关羽、张飞二弟生死之交,已有三十多年了。如今二弟被害,我亲自统领大军报仇,不知吉凶如何。久闻仙翁通晓天机,希望您能赐教。”李意说:“这是天数,不是老夫所能知晓的。”先主再三请求,李意便要来纸笔,画了四十多张兵马器械的画,画完后便一一扯碎。又画了一个大人仰卧在地上,旁边有一人掘土掩埋,上面写了一个大大的“白”字,然后行礼离去。先主心中不悦,对群臣说:“这是个狂妄的老头!不值得相信。”于是用火焚烧了这些画,催促军队前进。
张苞入营奏道:“吴班的军马已经到了。小臣请求做先锋。”先主赞赏他的志向,立即取出先锋印赐给张苞。张苞正要挂印,又有一个少年将领奋然站出来说:“把印留下给我!”一看,原来是关兴。张苞说:“我已奉了诏书。”关兴说:“你有什么本事,敢担当这个重任?”张苞说:“我自幼学习武艺,箭无虚发。”先主说:“我正要看看贤侄的武艺,来定个高低。”
张苞让军士在百步之外,竖起一面旗帜,旗上画着红心。张苞拈弓搭箭,连射三箭,都射中红心。众人都称赞叫好。关兴挽弓在手说:“射中红心有什么稀奇的?”正说着,忽然有一行大雁飞过。关兴指着说:“看那第三只飞雁。”一箭射去,那只雁应弦而落。文武官僚齐声喝彩。
张苞大怒,飞身上马,手挺父亲(张飞)所用的丈八点钢矛,大叫道:“你敢和我比试武艺吗?”关兴也上马,绰起家传大砍刀,纵马而出说:“难道只有你能使矛!我难道不能使刀吗!”
二将正要交锋,先主喝道:“你们二人不得无礼!”关兴、张苞二人慌忙下马,扔下兵器,伏地请罪。先主说:“我在涿郡和你们的父亲结为异姓兄弟,亲如骨肉;如今你们二人也是兄弟之分,正应当同心协力,共报父仇;怎么能相互争斗,有失大义呢!父亲的丧事还没多久就这样,以后又会怎样呢?”二人再次拜伏请罪。
先主问道:“你们二人谁年纪大?”张苞说:“我比关兴年长一岁。”先主当即命令关兴拜张苞为兄长。二人在帐前折箭为誓,承诺永远相互救护。先主下诏让吴班做先锋,命令张苞、关兴护卫圣驾。水陆并进,船骑双行,浩浩荡荡地杀向吴国。
且说范疆、张达带着张飞的首级,投奔吴侯(孙权),详细禀告了前面的事情。孙权听罢,收下二人,然后对百官说:“如今刘玄德(刘备)已经登上帝位,统领七十多万精兵,御驾亲征,声势浩大,这可怎么办呢?”百官都大惊失色,面面相觑。诸葛瑾站出来说:“我受君侯的俸禄已久,没什么可报效的,愿意舍弃残生,去见蜀主(刘备),用利害关系劝说他,让两国讲和,共同讨伐曹丕的罪行。”孙权大喜,立即派诸葛瑾为使者,去劝说先主罢兵。正是:两国相争通使命,一言解难赖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