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见黄以周等《拾补》卷一治平四年四月庚午日条。
[33]见李焘《长编》卷一百九十五嘉祐六年九月丁丑日条、《宋史&iddot;司马光传》、毕沅《续资治通鉴》卷六十嘉祐六年九月壬戌日条。
[34]见黄以周等《拾补》卷一治平四年四月己巳条。
[35]见李焘《长编》卷一百九十六嘉祐七年五月丁未日条。
[36]薛向事迹见《宋史&iddot;薛向传》。从中不难看出,薛向并没有什么恶行,反倒做过好事,对他的指控则只有&ldo;未能完全做到不敛财过度,统计数字难免失实&rdo;这样一句空话。
[37]以上司马光与宋神宗的谈话见毕沅《续资治通鉴》卷六十五、黄以周等《拾补》卷二治平四年九月壬寅日条。据两书,韩琦罢相是在九月辛丑,前后只差一天。另据杨仲良《纪事本末》卷五十八、黄以周等《拾补》卷一,治平四年四月丙寅,宋神宗命司马光为御史中丞,与王陶对调,被司马光拒绝。庚午,王陶被贬,任命司马光权御史中丞,癸酉日受命。这次谈话后第二天,即九月癸卯,改任司马光为翰林学士兼侍读学士,任命滕甫为御史中丞。
[38]见李焘《长编》卷一百九十六嘉祐七年五月丁未朔日条。
[39]据黄以周等《拾补》卷一治平四年四月癸酉日条,司马光受命权御史中丞当天即上书称:天下细小之事,皆未足为陛下言之,敢先以人君修心治国之要为言。再据毕沅《续资治通鉴》卷六十五治平四年六月戊申日条,当时旱情严重,难民流入京师,司马光还在讲&ldo;圣王之政,使民安土乐业而无离散之心,其要在于得人而已&rdo;。
[40]据李焘《长编》卷二百九、毕沅《续资治通鉴》卷六十五,任命王安石为江宁知府是在治平四年闰三月癸卯,任命司马光为翰林学士是在该月甲辰。
[41]以上见李焘《长编》卷二百九、毕沅《续资治通鉴》卷六十五治平四年闰三月庚子日条及癸卯日条。
王安石进京
比司马光小两岁的王安石是江西临川人,字介甫,而且跟前者一样也是官员的后代,也是从小就博览群书,后来又考中进士。据说,王安石甚至原本排名第一,只是由于仁宗皇帝不喜欢他考卷中的一句话,这才屈居第四。
犯忌讳的那句话,叫&ldo;孺子其朋&rdo;。
孺子就是小孩子。春秋时,齐景公跟儿子做游戏,自己嘴里咬着绳子扮着牛,让儿子牵着走。没想到他儿子一跤摔下去,景公的牙齿就断了,从此留下&ldo;孺子牛&rdo;的典故。
显然,孺子没问题,犯忌讳的是朋。这个字让皇帝想起了朝中的朋党之争,而朋党是最让君主头疼和反感的,尽管仁宗不可能知道,党争还将由于王安石的变法而加剧。
于是皇帝说:有这句话,就不能当魁首。
大家都觉得冤,王安石自己却并不在乎。[42]
这样一个人,当然也不会在乎担任什么官职,长官对自己又有何评价。我们知道,王安石进士及第后的第一份工作是在扬州任淮南签判,长官则正是韩琦。由于读书写作常常通宵达旦,王安石上班时往往来不及梳洗,便被韩琦误以为他寻花问柳夜夜笙歌。于是有一天,韩琦终于忍不住语重心长地对他说:年轻人,要上进,不可自暴自弃啊!
对此,王安石的反应是一言不发。[43]
这让韩琦很不高兴,两人的关系也没有改善。后来韩琦罢相离开京师,神宗皇帝曾经问他:爱卿离职,谁可以接替这个位置呢?王安石怎么样?
韩琦断然否定:不可以![44]
王安石却继续我行我素。按照当时的惯例,他在扬州任签判期满之后,可以回京参加考试,从而成为皇帝秘书班子的成员。王安石却放弃了这个机会,到今天的浙江省宁波市去当知县,又到舒州(今安徽省潜山县)去做通判。他甚至谢绝了文彦博和欧阳修的推荐,一心一意做地方官。
当然,此后王安石也做过京官,但总是不安心,也总是要求调到地方上去,理由则既正当又充分:先父未葬,二妹当嫁,母亲年老多病,自己家贫口众,京师这样开销巨大的地方实在是住不起,恳请朝廷收回成命云云。[45]
◎王安石年谱
时间年龄事件
1021(天禧五年)十一月1岁出生于今江西省樟树市1042(庆历二年)三月22岁进士及第,任淮南签判1046(庆历六年)26岁任鄞县知县1051(皇祐三年)31岁任舒州通判1054(至和元年)九月34岁任群牧司判官1057(嘉祐二年)五月37岁任常州知州1058(嘉祐三年)二月38岁提点江东刑狱1058(嘉祐三年)十月任三司度支判官1060(嘉祐五年)十一月40岁命修起居注,不受命1061(嘉祐六年)41岁为工部郎中、知制诰1063(嘉祐八年)八月43岁母卒,归葬江宁1067(治平四年)47岁任江宁知府、翰林学士1068(熙宁元年)四月48岁自江宁进京,入对1069(熙宁二年)二月49岁任参知政事,开始变法1070(熙宁三年)十二月50岁任宰相1074(熙宁七年)四月54岁罢相,任江宁知府1075(熙宁八年)二月55岁官复原职,再次拜相1076(熙宁九年)十月56岁再次罢相,判江宁府1079(元丰二年)九月59岁封荆国公,人称王荆公1086(元祐元年)四月66岁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