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123

小说123>大谋集团 > 第92章 随秦王东征一(第1页)

第92章 随秦王东征一(第1页)

在漫长无垠、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之中,隋炀帝的离世,恰似一颗巨大无比的巨石,“轰”的一声投入那平静得宛如镜面的湖面。刹那间,湖面被打破了原有的宁静,激起层层叠叠、连绵不绝的涟漪。而这看似微小的涟漪,却如同一场惊天巨变的序曲,就此缓缓拉开了天下大变那宏大而又震撼的历史大幕。

隋炀帝,这位在历史上极具争议的帝王,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与跌宕。他在位期间,雄心勃勃地推行了一系列规模浩大的工程,如贯通南北的大运河,这条人工开凿的巨龙,在促进经济交流与文化融合方面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他三征高句丽,试图开疆拓土,扬威域外,却因战事不利,损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使得百姓苦不堪言,民怨沸腾。终于,在各方矛盾不断激化之下,他的统治大厦轰然崩塌,最终落得个身死国灭的悲惨下场。

隋炀帝死后,整个天下陷入了一片混乱与动荡之中。在这乱世的泥沼里,各方势力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崛起,逐鹿中原。而李渊,这位日后大唐王朝的开国皇帝,凭借着自身卓越非凡的政治智慧,犹如一位高明的棋手,在复杂多变的局势中精准布局;又凭借着超乎常人的军事才能,指挥若定,纵横捭阖,逐渐在这乱世之中崭露头角,强势崛起。

李渊深知民心所向乃是立国之本,他顺应时势,广纳贤才,礼贤下士,麾下汇聚了一大批能征善战的将领和足智多谋的谋士。在众人的辅佐下,他先是占据了关中这一富饶且易守难攻的战略要地,以长安为根基,不断发展壮大自己的势力。终于,在众人的簇拥之下,李渊于长安称帝,建立起了气势恢宏、幅员辽阔的唐朝。那一刻,大唐的旗帜在长安的上空高高飘扬,猎猎作响,仿佛在向世人宣告一个伟大王朝的崛起,就此开启了属于大唐王朝那辉煌灿烂、熠熠生辉的壮丽篇章。

而就在唐初这段风云变幻、波谲云诡的时期,表面上看似风平浪静,实则各方势力都在暗处蠢蠢欲动,暗流涌动。其中,王世充看到李渊称帝后,心中的野心也迅速膨胀起来,不禁有样学样。王世充本是隋朝的一员将领,凭借着多年在官场的摸爬滚打和战场上的拼杀,手中掌握了一定数量的兵权。他为人狡黠多诈,善于投机钻营,在这乱世之中,一直妄图割据一方,成就自己的霸业。

此时,眼见李渊已在长安称帝,建立了唐朝,王世充再也按捺不住内心的欲望。他凭借着自己手中那支训练有素、战斗力颇为可观的军队,在洛阳城内展开了一场逼迫傀儡皇帝杨侗退位的闹剧。杨侗,这位隋朝的末代皇帝之一,此时已沦为王世充手中的一枚棋子,毫无反抗之力,只能被迫将皇位让出。王世充如法炮制般地建立了郑国,自封为帝,穿上那象征着至高无上权力的龙袍,坐在那冰冷的龙椅之上,妄图在这片战火纷飞、动荡不安的土地上分得一杯羹,实现自己的帝王美梦。

与此同时,窦建德也敏锐地抓住了这个风云变幻的时机。窦建德出身贫寒,却有着一颗侠义之心,在当地百姓中颇受爱戴。他目睹隋朝末年的腐朽统治和百姓的悲惨遭遇,毅然揭竿而起,组建了一支农民起义军。窦建德为人宽厚,治军有方,他的军队纪律严明,所到之处秋毫无犯,因此得到了广大百姓的支持和拥护,势力也逐渐壮大起来。

当时,宇文化及发动政变,杀死了隋炀帝,而后率领着隋军残部逃窜。李密率领瓦岗军与宇文化及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战斗,双方打得难解难分,最终宇文化及被李密打败,元气大伤。窦建德得知这一消息后,当机立断,以其凌厉的攻势和果敢的决策,迅速率领大军攻打宇文化及。在战场上,窦建德身先士卒,鼓舞着士兵们的士气,他的军队如猛虎下山般勇猛无畏,直捣宇文化及的老巢。经过一番激烈的厮杀,窦建德成功将宇文化及斩杀,为天下百姓除去了一大祸害。

经此一战,窦建德声威大振,他的名字传遍了大江南北。随后,窦建德便以河北为根据地,在众人的拥护下称帝,建立了夏国。夏国在窦建德的治理下,政治清明,经济发展,军队实力也不断增强,成为这一时期中原地区一股不可忽视的强大势力,与唐朝和郑国形成了三足鼎立之势。

李密,这位瓦岗军的首领,曾经也是叱咤风云的人物。他率领着瓦岗军,在中原大地上纵横驰骋,屡立战功,一度成为各方势力关注的焦点。然而,命运却对他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在经历了一系列的挫折和失败后,李密最终失去了对瓦岗军的掌控,无奈之下只能投奔他人。随着李密在瓦岗军势力的逐渐消散,中原大地的局势逐渐变得清晰起来,逐渐划分为唐、郑、夏三支最为强大的力量。他们各自占据一方,相互对峙,形成了三股相互牵制的微妙局势。整个中原地区仿佛被一张无形的大网笼罩着,在一场即将展开的风云变幻的大戏前,蓄势待发,空气中弥漫着紧张而又压抑的气息。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时光悄然流转,如白驹过隙般来到了武德二年。这一年,历史的舞台上见证了众多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就在这一年,徐茂公,这位在瓦岗军中颇具威望的将领,他为人忠义,智勇双全,在瓦岗军的发展壮大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随着瓦岗军的衰落,徐茂公深知天下大势已变,唯有顺应潮流,才能成就一番大业。经过深思熟虑后,他率领其所部瓦岗军毅然投唐。

李渊,这位善于用人的唐朝开国皇帝,对徐茂公的才能颇为赏识。他深知徐茂公是一位不可多得的人才,若能为己所用,必将如虎添翼。于是,李渊不仅欣然接纳了徐茂公和他的军队,还赐予他改名为李世积,赋予了他新的身份与使命。这一赐名,不仅是对李世积的一种恩宠,更是希望他能够为唐朝的江山社稷立下赫赫战功,成为唐朝的中流砥柱。

然而,命运的齿轮总是在不经意间发生转变,让人猝不及防。同年,李世积在黎阳竟然遭到了窦建德的猛烈攻击。窦建德,这位夏国的皇帝,一直对唐朝在中原地区的扩张心存警惕。他深知李世积是唐朝的一员猛将,若不将其除掉,必将成为夏国的一大隐患。于是,窦建德精心策划了这场对黎阳的袭击,企图一举消灭李世积及其所部唐军。

在这场突如其来的战争中,双方展开了激烈的厮杀。窦建德的军队来势汹汹,如潮水般涌向黎阳。李世积虽然率领着唐军奋力抵抗,但由于兵力悬殊,再加上窦建德的军队战术运用得当,唐军逐渐陷入了困境。在这危急关头,李渊李世积的父亲李盖不幸被俘。面对残酷的现实,李世积陷入了两难的境地。他深知,若继续抵抗,不仅无法挽救父亲的性命,还可能导致更多将士的牺牲;若选择投降,又觉得有负李渊的信任和唐朝的恩情。但为了保全父亲,在经过一番痛苦的挣扎后,李世积无奈之下,只能选择暂时降夏。

但李世积心中始终对唐朝忠心耿耿,他虽然表面上投降了窦建德,但一直在寻找机会回归唐朝。不久之后,李世积便凭借着自己机智的谋划和过人的勇气,从窦建德处巧妙地逃回唐朝。他先是佯装对窦建德忠心不二,取得了窦建德的信任,而后趁窦建德不备,带领着少数亲信,冲破重重阻碍,成功逃回了唐朝的怀抱。这一回归,不仅展现了他对唐朝的忠诚,也为后续的发展埋下了伏笔,让人们对他在未来的战场上的表现充满了期待。

武德三年(620年)七月,历史的舞台再次迎来了重要的一幕。李渊,这位唐朝的开国皇帝,深知王世充的郑国在中原地区的存在对唐朝的统一构成了巨大的威胁。经过深思熟虑后,他果断下诏,命秦王李世民征讨王世充。李世民,这位唐朝的杰出将领,他年少成名,英勇善战,谋略过人,在唐朝的建立和统一过程中屡立战功,威名远扬。

李世积得知消息后,毅然决定与秦叔宝、程咬金等人一同随秦王出征。秦叔宝,他武艺高强,勇冠三军,在战场上冲锋陷阵,无人能敌;程咬金,他性格豪爽,作战勇猛,手持三板斧,常常在关键时刻力挽狂澜。他们这些将领,个个都是唐朝的精英,对李世民忠心耿耿,他们都渴望在这场波澜壮阔的战争中一展身手,为唐朝的统一大业立下赫赫战功。

当气势浩大的唐军一路疾驰,如汹涌的潮水般逼近王世充的领地时,王世充很快就得知了唐军的来袭。

面对这即将到来的危机,王世充迅速做出部署。他深知洛阳城是他的根基所在,一旦洛阳城失守,他的郑国也就岌岌可危了。于是,他命魏王王弘烈严守襄阳(今湖北襄樊县),襄阳地势险要,是通往南方的重要门户,若襄阳失守,唐军便可长驱直入;荆王王行本驻扎在虎牢关严防死守,虎牢关乃兵家必争之地,素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称,其战略地位至关重要;宋王王泰则镇守怀州(今河南沁阳),怀州地处交通要道,是连接洛阳与北方的重要节点;齐王王世恽全力负责洛阳南城的防御,南城是洛阳城的重要防线之一,必须要严防死守;楚王王世伟驻扎在洛阳宝城,宝城是洛阳城的核心区域,关系着整个郑国的安危;太子王玄应严守洛阳东城,东城是洛阳城的东大门,也是抵御唐军进攻的重要防线;汉王王玄恕把守洛阳城北的含嘉,含嘉城是洛阳城的重要仓储之地,储存着大量的粮草和物资,若含嘉城被唐军攻占,郑国的后勤补给将陷入困境;鲁王王道徇则坚守曜仪(洛阳宫城北)。

王世充本人更是亲自披挂上阵,穿上那厚重的铠甲,手持利刃,率领大军随时准备迎敌作战,他要与他的郑国共存亡。

李世民率领着唐军一路势如破竹,如同猛虎下山般勇猛无畏,很快就打到了慈涧(今河南新安县东三十里)。此时,王世充审时度势,考虑到唐军的强大攻势,他深知自己的军队在野外与唐军正面交锋很难取胜。于是,他果断退守洛阳,凭借着洛阳城坚固的城墙和深厚的防御工事,企图与唐军进行长期的对峙。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李世积,这位曾经在洛阳附近活动过的将领,凭借着对洛阳的熟悉,深知洛阳城池坚固无比,想要一举攻克实非易事。

于是,他精心向李世民献策,建议准备长期围困洛阳,以此来消耗王世充的实力。他详细地向李世民分析道:“洛阳城高墙厚,粮草充足,城内防御工事完备,若我们强行攻城,必然会付出惨重的代价。不如我们先将洛阳城团团围住,切断其与外界的联系,断绝其粮草供应,待其城内粮草耗尽,军心大乱之时,我们再发起总攻,必能一举攻克洛阳。”

李世民听了这一建议后,连连点头称善,他深知李世积的建议十分合理,若能成功实施,必将事半功倍。

于是,唐朝军队迅速调整战略,开始对洛阳附近的城镇展开蚕食行动。他们如同饥饿的野狼,有条不紊地一点点地吞食着王世充的势力范围。与此同时,他们果断切断郑军的粮线,派精锐部队埋伏在郑军的粮草运输要道上,将郑军的粮草车队一一截获。这一举措,让王世充的后勤补给陷入了困境,城内的粮草日益减少,百姓和士兵们的生活变得愈发艰难。

随后,唐军驻军于洛阳北邙,步步进逼洛阳。北邙山地势险要,居高临下,唐军驻扎在此,可以对洛阳城形成居高临下的压迫之势。唐军在北邙山上安营扎寨,修筑工事,日夜监视着洛阳城内的动静。他们还在洛阳城周围挖掘壕沟,设置鹿砦,防止郑军突围。就这样,唐军将洛阳城围得水泄不通,洛阳城成了一座孤城,陷入了绝境。

在唐军的强大攻势下,郑国的军队渐渐抵挡不住。唐军所过之处,势如破竹,如秋风扫落叶般,河南五十余州相继归降。整个中原大地都为之震动,人们纷纷感叹唐军的强大和李世民的卓越领导才能。王世充的势力范围越来越小,他的统治摇摇欲坠,陷入了内忧外患的困境之中。

此时的王世充陷入了绝境,面对这内忧外患的局面,他知道自己的处境愈发危险。无奈之下,王世充只能遣人向夏王窦建德求救,期望能够得到窦建德的援助,以缓解当下的危机。他深知,若窦建德不出兵救援,他的郑国必将灭亡。于是,他派出使者,带着丰厚的礼物和谦卑的书信,前往夏国,向窦建德诉说自己的困境,恳请窦建德出兵相助。

喜欢大谋谋天下请大家收藏:()大谋谋天下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