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123

小说123>大谋集团 > 第41章 劝都关中(第2页)

第41章 劝都关中(第2页)

唯有张良,这位智慧超群、目光长远的政治家,坚定地支持娄敬的主张。他深知定都之大事,关乎国家的长治久安。他冷静地分析了洛阳与关中的形势,认为关中不仅地势险要,更有着深厚的政治基础和军事潜力,是汉朝长治久安的理想之地。他的目光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仿佛在向刘邦揭示着一个关乎国家未来的真相。

他缓缓而沉稳地说道:“陛下,且听我一言。洛阳虽有成皋、崤函、渑池等诸多天然的险要地势,可它的局限性也着实明显。其腹地实在太小,方圆不过数百里啊。这数百里的范围,在和平时期,或许是自足安逸之地,但一旦有事发生,风云变幻之际,那可就显得捉襟见肘了。就如同被困在狭小的庭院之中,面对如潮涌般的风浪,几乎没有什么回旋的余地。

“再者说,洛阳城外广袤的土地,土壤贫瘠,难以支撑大规模的军事活动和人口生计。如此一来,国家的根基就难以稳固。而且,洛阳四面开阔,毫无天然的巨大屏障,一旦遭遇敌军来袭,敌人从东西南北各个方向都可以轻易进犯,我们几乎难以防备。这样的地势,绝非用武治国、图谋宏图大业之都,无法满足我们对国家长治久安的期望啊。”

言罢,他微微颔首,目光望向远方,仿佛在描绘着一幅宏伟的画卷,继而说道:“而关中,则是另一番气象,有着独特的优势。关中地区左有崤函之险,即崤山与函谷关的合称,相当于今陕西潼关以东至河南新安县地,犹如天造地设的天然防线,雄伟险峻,横亘着数千里,任何敌军要想从此处突破,都非易事;右有陇蜀丛山之隘,那些崇山峻岭连绵不绝,如同巍峨的巨人,镇守着关中的西南方向,又增添了几分雄浑之气。

“这里的土地肥美,沃野千里,犹如一片广袤的无垠绿洲,蕴藏着无尽的生机与活力。广袤的田野上,春耕时麦浪翻滚,秋收时稻谷飘香,丰富的物产为国家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不仅如此,向南面望去,有巴蜀那富饶的农产。巴蜀之地,土地肥沃,气候宜人,物产丰富,粮食满仓。还有那北面,是一片广袤可牧放牛马的大草原。风吹草低见牛羊,牛马成群,为军队提供了充足的粮草和马匹,让国力更加强盛。

“凭借着北、西、南三面天然的险要地势,我们完全可以稳稳地固守,使敌军难以逾越。更为重要的是,这样的地势还能让我们拥有战略上的主动权,可向东方轻松控制诸侯。一旦诸侯不安分,妄图生变,我们便可以利用关中平原丰厚的物产,顺流而下,将粮食和财货通过黄河和渭水运往各地,源源不断地供给京师所需,确保朝廷的物资供应充足稳定。

“倘若东方诸侯有变,想要谋反作乱,我们的军队便可以凭借关中平原肥沃的物产,生产出充足的粮食和草料,然后顺流东下,以此运送粮草,供给征战的队伍。如此一来,前方的将士便无后顾之忧,能够专心作战,维持出征队伍的补给,让我们的军队保持强大的战斗力,足以应对任何突如其来的挑战。

“这正是所谓的‘金城千里,天府之国’啊!这样的地势,进可不失时机地主动出击,东出函谷关,便可平定六国,威震八方;退又可固守险关,抵御外敌的入侵,保家卫国。往昔秦国便是依此绝佳的地利,东出函谷关,以排山倒海之势平定六国,而后挥师南下,征伐百越,最终成就了一统天下的伟业。

“想那秦国,为了巩固边防,曾派遣蒙恬率领三十万精锐部队北上筑长城。这三十年,他们日夜坚守,非皇帝下诏调回,绝不可以回到中原。这三十万精兵,如同钢铁长城一般,威慑着北方的游牧民族,守护着大后方的安宁。

“同时,秦国又命赵佗率领五十万之众,南征百越之地。他们一路征战,克服重重困难,最终将百越纳入秦国的版图。凭借着这八十万大军,在各地的戍守和征战,秦国的国力达到了鼎盛。若非赵佗后来自立为南越国,听从调令回师北上与起义军一同夹击秦国,天下义军想要灭亡秦朝,恐怕还需多花费不少时日。

“就凭赵佗的那一支五十万之师,依托南越的广袤土地和丰富资源,逐鹿中原,也必定在诸方势力中有不可小觑的分量。南越之地,物产丰饶,百姓勤劳,又有庞大的军队,若真要与中原的诸侯势力一较高下,也绝非易事。”

说到此处,他微微停顿,目光坚定地环视众人,斩钉截铁地补充道:“故吾以为,还是娄敬的主张正确,定都关中方为上策啊!”

张良对于定都之处的分析,可谓是全面而深刻,每一个观点、每一处细节都紧密贴合实际。他的阐述仿佛是展开了一幅宏大而细致的画卷,将各方的利弊、优劣都清晰地呈现在众人面前。当他谈及若秦军在险要之地凭借着得天独厚的地势顽强据守时,那语气中透露出的沉稳与自信,仿佛能让人透过历史的迷雾,看到当时战场上激烈的情景。即使项羽有万夫不当之勇,有冲破一切障碍的豪气与霸气,可面对秦军凭借险要之地构筑的坚固防线,再加上此地险峻的山川地势,项羽也恐怕会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毕竟,那连绵的山脉、陡峭的山谷,如同大自然张开的巨口,吞噬着项羽进军的脚步。他又能怎能如常人所想的那样,可以轻松地突破防线而顺利入关呢?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刘邦静静地聆听着张良的分析,心中犹如被一阵清风拂过,之前对于定都的迷茫与犹豫逐渐消散。这番鞭辟入里的剖析,让他深刻地认识到了张良谋略的深邃和对局势看得的透彻。在这关键时刻,张良就像是一盏明灯,为刘邦照亮了前行的道路,指引着大汉王朝的正确方向,这让他深感无比的幸运,仿佛命运之神在此时伸出了援手,让汉王朝有了更好的发展起点。

再加上张良本就素负重望,其卓越的谋略、深邃的智慧和高尚的品德,早已在刘邦心中树立起了不可动摇的地位。他深知张良的一言一行皆是经过深思熟虑,每一条建议都蕴含着对国家长远发展的长远规划。刘邦对张良的信任,如同对高山流水般笃定,认为以张良的才能和见识,他的主张必然是为了汉王朝的长治久安和繁荣昌盛。鉴于此,这位汉高祖当机立断,丝毫没有犹豫,当下便决定定都关中。

汉五年八月,秋风送爽,大地金黄,在阳光的照耀下,刘邦正式迁都长安。长安,这座承载着汉王朝希望与未来的城市,就像一颗璀璨的明珠,吸引着无数人目光。刘邦迁都至此,并非是为了贪图一时的繁华与安逸。他深知,这不仅是为了满足王朝的政治中心需求,更是为了图先巩固内地,为实现天下大统一、安定太平的梦想奠定坚实的基础。

自那时起,汉王朝便将长安作为其立足之根本,踏上了一段充满艰辛但又坚定不移的漫漫征途。在岁月的长河中,汉王朝从未停歇过前进的步伐,通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举措来推动自身的发展壮大。

首先,在经济领域,汉王朝大力推行各种鼓励农耕生产的政策,兴修水利工程,改良农业技术,使得粮食产量大幅增长,人民得以安居乐业;同时积极拓展商业贸易,加强与周边国家及地区的交流往来,促进了物资的流通和财富的积累。

其次,对于军政事务,汉王朝也毫不松懈。一方面整肃军纪,严格训练士兵,提升军队战斗力;另一方面改革军制,优化军事部署,确保国家安全无虞。此外,还广纳贤才,选拔有才能的将领和官员,为政权的稳定运行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

再者,汉王朝深知民心向背乃社稷安危之关键所在,因此始终把安抚百姓放在重要位置。减轻赋税徭役负担,实施惠民利民的措施,解决民众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同时注重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开办学校,培养人才,提高国民素质。

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汉王朝的根基日渐牢固,如同一棵参天大树深深扎根于大地之中。而长安这座历史悠久的古城,则当之无愧地成为了大汉王朝的核心中枢——心脏所在。它就像一台永不停歇的动力泵,源源不断地为整个庞大的帝国注入新鲜血液,输送着无尽的生机与活力。

可以说,当初选择以长安为依托的决策,无疑是一项极具远见卓识且至关重要的战略之举。它宛如一座高耸入云、坚不可摧的巍峨山峰,稳稳地矗立在大汉王朝蓬勃发展的道路之上。不仅为后续的繁荣昌盛奠定了最为坚实的基石,更为汉王朝在这片辽阔无垠的华夏大地上茁壮成长提供了可靠的保障和强有力的支撑。

然而,像定都这种看似宏大而遥远的事情,表面上似乎是道家阴阳学派所擅长研究的领域,他们往往凭借着阴阳五行的学说来寻找天地间的规律和气运,似乎只要掌握了其中的玄妙,就能为国家的发展指引方向。但在实际操作中,从政治、军事等更为现实和具体的层面来讲,实则很有考究。

楚汉争霸时期的项羽,拥有雄兵数十万,气概非凡,他在军事上的才能无可挑剔。然而,在定都这一重大决策上,他却缺乏张良他们这样长远而深邃的政治眼光。

项羽在推翻了秦朝之后,并未考虑到国家的未来发展和战略布局,而是只想着自己“衣锦还乡”,想要回到他所熟悉的彭城,沉浸在那片土地的熟悉与荣耀之中。他沉浸在个人的虚荣和一时的快感中,忽略了定都对于一个国家的深远影响。最终,“项王乃欲东归,使诸将皆从,沛公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虽一时风光无限,但因定都之误,埋下了失败的隐患。

而北宋时期的宋太祖赵匡胤,也有过定都长安的想法。彼时,北宋初定,天下局势尚未完全平息。赵匡胤深知长安地势险要,关中地区易守难攻,若定都长安,不仅能有效地抵御北方少数民族的入侵,也能更好地控制全国局势。然而,他的这一主张却遭到了众臣的强烈反对。最终,宋太祖无奈之下只能妥协,继续定都开封。

当金兵南侵之际,定都汴京(开封)的北宋王朝暴露出了巨大的战略缺陷。由于汴京地势相对平坦,缺乏天然的屏障,难以抵御北方骑兵的冲击。北方军队一旦南下,便能够长驱直入,迅速兵临城下。此时,宋太祖当初定都时如果能有更长远的考虑,如张良当年主张定都关中一样有着宏大的战略布局,或许宋朝就不至于在金兵的强大攻势下迅速土崩瓦解,让王朝陷于万劫不复之地,最终导致了那令人痛心疾首的靖康之耻。

那么,北宋众臣为何不愿迁都呢?无他,他们的主要产业都置办在了开封附近。这些大臣们在开封历经多年的经营和沉淀,早已与这座城市建立了深厚的情感和利益纠葛。家族、财产、人脉等种种因素,都让他们的根基深深扎在了这里。开封这座繁华的都市,见证了他们的荣华富贵,承载了他们的梦想与追求。对于他们来说,离开开封意味着要放弃一切,这是他们所不愿意面对的现实。于是,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他们不惜以整个王朝的长远利益为代价,极力阻挠宋太祖迁都的决策。

由此可见,皇帝并非是那般风光无限、随心所欲的存在啊,每一个重大决策都需慎之又慎,方能确保王朝的长治久安!

喜欢大谋谋天下请大家收藏:()大谋谋天下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