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123

小说123>大谋集团 > 第26章 张良失计(第1页)

第26章 张良失计(第1页)

然而,张良,这位足智多谋的谋士,早已预料到项羽会有如此反应。他深知项羽的性格刚愎自用,此刻若直面项羽的怒火,必然难以招架。于是,张良精心谋划了一番,决定先寄书给项羽,试图蒙蔽他。

在信中,张良声称:“汉王打下关中,实则是出于无奈之举啊,陛下。您想想看,您将那三秦之地封给了三个降将,而汉王他自己名不符实,心里自然会觉得委屈和不甘。他不过是觉得自己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所以才会借此机会争取一番。不过,陛下您也大可不必过于担忧,汉王他一旦实现了当初与楚怀王的约定,便会消停下来的,决然不敢再东进了。”

张良深知,这样的说辞能够从某种程度上缓解项羽的愤怒和焦虑,让项羽认为刘邦的行为只是出于一时的意气,并非有长远的大谋。

不仅如此,张良还巧妙地将齐王田荣谋叛之事转告项羽。他添油加醋地描述道:“霸王啊,如今局势愈发复杂了。那齐王田荣,竟心生谋叛之心。不仅如此,他还与赵国暗中勾结,意图联兵一起灭掉楚国啊!这可是大敌当前,若不加以防范,那便是灭顶之灾啊,陛下怎能不慎重考虑呢?”

张良这么做的目的,可谓是深谋远虑。他深知项羽的目光短浅,容易被眼前的局势所左右。通过刻意转移焦点,将楚军的注意力引向东部,让项羽无暇顾及刘邦在关中的发展。如此一来,刘邦便能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来巩固自己的势力,为日后的巅峰对决做好准备。

项羽果然是中了张良的计谋,被那看似巧妙的说辞搅乱了心智,竟然全然无意再西顾关中,而是被东部传来的消息所吸引,转而将目光聚焦在了北方的三齐诸地。那些所谓的三齐力量,相较于曾经威震天下的秦军,此刻就如同风烛残年的老者一般,毫无生气且腐朽不堪。

张良致信项羽的消息,如同风一般迅速在战场上和诸侯间传开。这封信,从侧面巧妙地加强了“明修栈道”这一策略的效果。它像是一块磁石,将项羽的全部注意力都牢牢地吸引向了东方。项羽一心想着去平定东部的乱局,对关中那边的防范便渐渐放松了下来。如此一来,刘邦便得以在这个关键的时刻,获得了极为宝贵的休整时间。

时光悠悠流转,项羽北击三齐的战事拉开了帷幕。项羽的军队如汹涌的潮水一般,向着三齐诸地奔涌而去。那整齐划一的步伐,震天的喊杀声,无不彰显着楚军的强大与威严。一番激战过后,项羽凭借着楚军强悍无畏的战斗力,不久便得胜归来。营帐之中,士兵们欢呼雀跃,战歌飘荡在夜空中,那是胜利的旋律。

其实,回溯过往,项羽当初分封诸侯,实则是出于一种无奈之举。遥想当初,那一场场激烈的战斗刚刚结束,战场上硝烟还未完全散去。号称四十万之众的部队,细细数来,大部分还是各路诸侯凑起来的。这些诸侯带着各自的士兵,怀揣着各自的利益与野心,汇聚在了项羽的麾下。而楚军在这庞大的联军中,凭借着其无与伦比的强悍实力,在其中占据着最有话语权的地位。

项羽深知,若不分封诸侯,那些诸侯军必然不会轻易离去,这对于刚刚打下天下的新政权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隐患。如同头顶悬着的利剑,随时可能落下。但让项羽始料未及的是,诸侯一旦受封之后,便仿佛脱缰的野马,又不再受他的管辖了。

如今,齐国叛乱之事犹如一场突如其来的风暴,席卷了整个局势。这使得项羽心中那原本就被点燃的疑虑之火,燃烧得愈发猛烈。他渐渐觉得,是时候削弱、吞并这些诸侯了!只有这样,他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天下霸业。

张良挑起这齐国叛乱之事,其背后的动机可谓是错综复杂。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他是旨在引起中原陷入混乱的局面。在他看来,只有天下大乱,才能在混乱中寻找机会,看能不能真地光复韩国。毕竟,此时的他们,兵力实在太过薄弱,犹如那在狂风中摇曳的小草,稍有不慎便可能被折断。况且,韩王成又一直被项羽扣留在彭城的。张良常常感慨,韩王成无功受封,根本没有当国的实际能力与资格。

说白了,在项羽眼中,韩国那地盘,终究还是他的。当初之所以把韩王成封为王,也不过是借他是韩国王室之名,借此来多占一些“股份”,以此来堵住其他诸侯的悠悠之口罢了。

张良这般的行为,实则是救主心切啊!他深知刘邦的处境与抱负,一心希望刘邦能在这乱世中抓住机会,顺利东出。毕竟,他与刘邦交流起来要顺畅得多。在刘邦面前,他可以毫无顾忌地提出自己的想法与建议,而刘邦也总是能虚心倾听,并给予他足够的重视与信任。相反,在项羽面前,他感觉自己就如同蝼蚁一般渺小,根本无法提出任何实质性的要求。那种无力感,如同冰冷的枷锁,让他深感无奈。

弱国无外交,这残酷的现实,张良早已深深地体会到了。韩王的命运,不过是这乱世中的一个缩影罢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张良的这招虽看似巧妙,却恰恰使坏了事儿!项羽因齐王田荣造反,心中对诸侯的不安与猜忌愈发浓烈起来。往昔的种种经历,如同幽灵一般在项羽的心中徘徊不去。他想起当初自己斩杀楚怀王熊心的情景,仿佛又看到了那血腥的一幕。这一次,他的内心再次被愤怒与猜忌所占据,干脆一不做,二不休,直接杀了韩王成!

原因就更为简单而又赤裸裸了,在项羽眼中,韩王成如今已没有了利用价值,既然无用了,那便只能走向死亡,仿佛这是他注定的归宿。战场上,那冰冷的刀斧无情落下,鲜血染红了大地,而这也为这乱世再次增添了一抹血腥的色彩。

事与愿违啊!张良,这位足智多谋、算无遗策的谋士,即便他有通天之智,千算万算,却怎么也没有算到项羽会来这么一招!他精心布下的局,就如同在棋盘上精心编排的棋局,每一步都蕴含着深意,每一步都指向最终的胜利。他原以为一切都在自己的掌控之中,那一个个看似巧合的安排,巧妙地引导着局势朝着他预期的方向发展。

张良本以为,通过这一系列精妙的布局,能让项羽陷入他所预设的陷阱之中。他精心谋划着每一个环节,从最初的挑起诸侯间的纷争,到巧妙地转移项羽的注意力,一切都进行得看似顺风顺水。然而,项羽的这一举动,却如同一把利刃,无情地切断了张良精心编织的那根无形的丝线,瞬间打破了整个棋局的平衡。

当然,项羽这看似无招胜有招的做法,实则是一种极为大胆且冒险的决策。他以一种近乎决绝的方式,直接破了张良精心布的局。但这看似高明的决策背后,却隐藏着巨大的隐患。他那冲动的举动,一下子就把自己推到了与天下诸侯直接对立的面上去了!原本那些对他的统治还能保持观望态度的诸侯,此刻内心的天平彻底失衡。

以往,诸侯们或许还会对项羽的强大实力心生忌惮,但即便心怀不满,也在权衡利弊之后,勉强维持着表面的服从。然而,项羽这一次的所作所为,却让他们彻底寒了心。他们意识到,项羽的眼中只有权力和私欲,根本不顾及他们的死活和利益。这种被背叛的感觉,让他们对项羽的信任瞬间土崩瓦解。

所以,这才使得后来项羽想彻底灭亡齐国时,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顽强抵抗。齐国的百姓和士兵们,仿佛被点燃了内心深处的火焰,那是一种对统治者的愤怒和不屈。他们不再畏惧楚军的强大火力,哪怕是明知不敌,也要拼死一战。齐国的抵抗就像那燃烧不尽的野火,死灰复燃地坚持着。

楚军在这漫长的战事中,不断地消耗着兵力、物资和士气。每一次的进攻,都像是在泥沼中艰难前行,每前进一步都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而齐国的抵抗,就硬生生地把楚军的主力拖住,让他们陷入到似乎永无休止的人民战争泥潭之中。在这个泥潭中,楚军无法自拔,逐渐失去了往日的锐气和优势。

与此同时,刘邦敏锐地察觉到了这一绝佳的机会。他趁着项羽深陷齐国泥潭之际,迅速在关中地区集结兵力,同时向各方诸侯发出了联合的号召。那些对项羽心怀不满的诸侯们,纷纷响应刘邦的号召,短短时间内便聚集了五十余万大军。这些诸侯的军队,带着对项羽的仇恨和对权力的渴望,如同潮水一般涌向彭城。

刘邦率领着这气势磅礴的联军,如同下山猛虎一般,直扑项羽的老巢彭城。彭城,这座曾经繁华的都城,在联军的猛烈攻击下,迅速沦陷。项羽原本以为,凭借着彭城的坚固防御和自己的精锐部队,可以抵挡住刘邦的进攻。然而,他实在低估了诸侯们对项羽的怨恨和刘邦的号召力。

项羽死前,或许曾经在无数的日夜中思索自己失败的原因。他纵横沙场,一生追亡逐北,战功赫赫,无人能及。他曾在战场上以一己之力,扭转乾坤,让敌人闻风丧胆。然而,最终的结局却让他不得不反思自己的一生。他认为他的失败并非是战场上指挥不力,而是天数已尽,是老天要亡他。

而他所谓的“天”,便是这天下人心。他或许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才真正明白,政治不仅仅是武力的较量,更重要的是人心的向背。他虽然骁勇善战,但在这纷繁复杂的政治舞台上,却太过欠缺政治智慧了。他用武力征服了土地,却无法征服人心;他用权力压制了诸侯,却无法让他们真心归附。

回顾历史的长河,他一生都在追逐着胜利和霸权,却最终追出来的,是一个汉家江山。刘邦,这位看似平凡却极具政治手腕的君主,巧妙地利用了项羽的种种失误,最终成就了自己的帝业。

刘邦真的是该承项羽的情啊!项羽一生征战,将诸侯们打得支离破碎,各诸侯势力在战争中逐渐衰弱,最终方便了刘邦将这些零散的势力一一收拢、打包。他就像是一个高明的棋手,在项羽为他创造了绝佳的局面后,迅速出手,将一枚枚棋子纳入自己的棋局之中。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项羽于彭城杀死了韩王成,这一残忍的举动,不仅让韩王成的生命戛然而止,也让张良相韩复韩的美好幻梦彻底破灭。对于张良来说,韩王的死如同他心中燃起的希望之火被无情地扑灭,他的谋划、他的期待都化为了泡影。他深知,与项羽的合作已经彻底走到了尽头,继续留在彭城,只会是死路一条。

同年冬,凛冽的寒风呼啸而过,大地一片荒芜。张良在这艰难的时刻,只得偷偷寻找个机会逃出了彭城。他小心翼翼地避开楚军的岗哨,凭借着自己对周围地形的熟悉,如鬼魅般穿梭在黑暗中。每一步都充满了危险,每一个动作都必须小心翼翼,稍有不慎就可能落入楚军的魔掌。

在逃离的过程中,他要躲过楚军的层层追查。那严密的盘查,让张良的逃亡之路充满了艰辛与未知。但他凭借着坚定的信念和非凡的智慧,终于成功地避开了楚军的追捕,辗转多地,历经无数艰难险阻,终于回到了刘邦的身边。

刘邦见到张良归来,心中满是喜悦与敬佩。他深知,张良的谋略和智慧是他成就帝业不可或缺的重要助力。为了表彰张良的功绩,刘邦毫不犹豫地封他为成信侯。

从此后,张良便成为刘邦身边最为倚重的谋士之一。他朝夕相随汉王左右,如同刘邦的影子一般。在刘邦的每一个决策中,都能看到张良智慧的光芒。他以自己的谋略和忠诚,为刘邦的事业出谋划策,成为画策之臣,助力刘邦一步步走向权力的巅峰。

喜欢大谋谋天下请大家收藏:()大谋谋天下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