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03年11月,汉军大将韩信在齐地势如破竹,节节胜利,军威大振。韩信以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果断的指挥,迅速征服了齐地的多个城池,使得汉军的势力范围进一步扩大。他的声势如同烈火燎原,令敌军闻风丧胆。
然而,与此同时,刘邦却在广武受伤,屯兵于此,与楚军形成对峙局面。尽管刘邦勇猛果敢,但此刻的他也面临着巨大的困境。由于受伤,他无法亲自出征,只能依靠部将坚守阵地。楚军虽然攻势受挫,但依然占据着一定的优势,双方陷入胶着状态。
韩信在得知刘邦的困境后,认为这是一个扩大自己势力的绝佳机会。于是,他派遣使者前来,要求刘邦封他为假王(代理)。在使者面前,韩信摆出了自己的实力和理由,毫不掩饰地表达了自己的野心。
刘邦接到使者的禀报后,顿时大怒。他一想到自己被困在这里这么久,天天盼着韩信能够前来相助,如今韩信不但不来相助,反而想要自立为王,心中不禁升起一股怒火。他当着使者的面破口大骂,情绪十分激动。
然而,就在刘邦骂得正起劲的时候,他忽然感到脚下一阵疼痛。原来,陈平、张良二人正坐在他的身边,二人深知韩信的才华和野心,也明白当前的局势。他们知道,韩信在齐地拥有重兵,如果此时激怒他,导致他反叛,那么汉军将会陷入更大的危机。
陈平、张良二人低声商议后,张良决定用脚尖轻轻踢了刘邦一下。刘邦一愣,顿时收住了口中的骂声。他意识到自己刚才的失态可能会引发严重的后果。于是,他迅速调整情绪,改口说:“大丈夫既平定诸侯,要做就做个真王,何必要做什么假王!”
刘邦的话音刚落,陈平、张良二人相视一笑。他们知道,刘邦已经明白了他们的用心,也意识到了韩信的重要性。于是,刘邦顺水推舟地封韩信为齐王,正式承认了韩信的地位和势力。
这一举措不仅稳住了韩信这支重要的力量,避免了汉军的分裂,还为后续击败楚军、统一天下奠定了基础。韩信对刘邦的知遇之恩感激涕零,从此无论谁来劝说他背汉,他都不忍忘恩负义。最终,韩信引大军击楚,为刘邦统一天下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前203年(汉高祖四年),楚汉相争已至关键阶段,汉对楚逐渐形成了合围之势:韩信依据齐地之便,不断灵活袭击楚军,给楚军造成沉重打击,其军事行动犹如神出鬼没,让楚军防不胜防;彭越则凭借着梁地的独特优势,屡次果断出兵,专门断绝楚军的粮道。楚军因此在前后夹击之中,处境变得愈发艰难。
在这重大的历史转折之际,张良以其作为一个政治谋略家深邃而敏锐的眼光,清晰地看出了项羽腹背受敌、抓襟见肘的险恶处境。他深知此刻正是扭转战局、一举灭楚的绝佳时机。于是,张良赶忙与陈平一同向汉王刘邦进谏道:“如今我汉军已占据天下三分之二的土地,形势对我们极为有利,此时正是乘胜追击、彻底消灭楚军的绝好时机,应当一鼓作气猛追穷寇,务必在此一举毕其功。倘若我们轻易放楚军东归,就如同放虎归山,日后他们必将再度卷土重来,那时候势必会让我们遗患无穷啊!”
刘邦听后,经过一番深思熟虑,最终采纳了张良的正确意见。他亲自率领大军浩浩荡荡地去追击项羽,同时下达命令,让韩信和彭越迅速合围项羽,誓要将楚军一网打尽。
刘邦率领大军一路追击楚军,终于来到了固陵(今河南太康)。然而,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却迟迟没有等来韩信、彭越所率的大军前来支援。楚军抓住这一难得的机会,发起了几次迅猛的冲锋。汉军由于缺乏后援,士气低落,在楚军的强大攻势下,又不幸吃了败仗。好在这回刘邦吸取了之前的教训,不再一味地与项羽进行硬性的对抗,想尽办法保存实力,所以这次的损失不算太过惨重。
刘邦无奈地躲在固陵的壁垒之中,心中满是焦躁与无奈。他紧蹙眉头,焦急地问身边的张良:“他们为什么没有如期前来?”
此时,张良对韩信和彭越的内心想法早已洞若观火,应对之策也早已思谋成熟。见刘邦询问,他不慌不忙地忙答道:“如今楚兵即将走向灭亡,韩信、彭越虽已受封为王,但他们手中却没有确定的疆界。二人此次不来赴约,原因正在于此。陛下若能做出一些让步,与他们共享天下,划分明确的疆域,当可立即招来二位大将。否则,最终这场战争的胜败,还真是难以预料啊。”
刘邦此刻一心只想尽快解眼前的燃眉之急,听完张良的分析,当机立断,依着张良的计策行事。他立刻下诏,把陈地以东至沿海的广阔地盘划封给了齐王韩信;同时把睢阳以北至谷城的肥沃之地也划封给了梁王彭越。
两个月后,韩信与彭越果然如约派兵前来支援。这两路大军犹如两支汹涌的洪流,携带着破釜沉舟的气势,迅速朝着垓下汇聚而来。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汉军各路兵马也陆续会集垓下(今安徽灵璧县沱河北岸)。在这广袤的战场上,营帐林立,旌旗飘扬,人喊马嘶,一片兵荒马乱的景象。汉军的数量之多,仿佛给这片大地铺上了一层厚厚的人海。
张良与韩信相会一处,二人面色凝重,细细合计了一番。他们回想起从楚汉相争伊始,刘邦与项羽的历次正面交锋,刘邦一方均是一败涂地。那些惨烈的战场上,楚军的呐喊声仿佛还在耳边回荡,汉军将士的身影在楚军的铁骑和刀阵下如落叶般消散。由此可见,项羽所率的西楚精锐,的确战力强悍无比!那是一种源自多年的征伐、严密的训练以及项羽个人非凡领导力的强大战斗力,如同钢铁般坚硬而不可轻易撼动。
所以,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他们确定了总的战略方针——“围而不攻”!这一策略,便是张良所谓的“缚虎之术”。他们知道,要想击败项羽这样的强大对手,不能妄图硬碰硬,而要巧妙地利用战术,将其困住,然后再伺机而动。
韩信首先开始施展“十面埋伏”之计。他如同一位精心布局的棋手,将汉军在垓下密密麻麻地布置开来。每一处伏兵都犹如隐藏在暗处的猎豹,静静地等待着猎物的出现。项羽率领着楚军一路被追击,终于被汉军引导到了垓下这片预设的战场上。项羽以为终于摆脱了汉军的纠缠,正欲发起突围,却不知自己已经踏入了一个巨大的陷阱。
在这“十面埋伏”之中,汉军开始向楚军发起猛烈的攻击。楚军顿时陷入了混乱之中,项羽也察觉到了事态的严重性。他想尽办法突围,但汉军似乎总是能预判他的行动,每一次突围都被迎头痛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