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123

小说123>大谋士是什么意思 > 第33章 反对分封(第2页)

第33章 反对分封(第2页)

张良说到此处,略微停顿,目光紧紧盯着刘邦,仿佛要从对方的眼神中看到他的思考与觉醒。然后,他提高了声音,更加急切地说道:

“如果把土地都分封给六国后人,那么这些将士、谋臣们,他们是会跟着陛下为理想而战,还是回到他们自己的领地,去与他们各自的旧主一同效忠呢?毫无疑问,他们会各归其主。到时候,谁还会全心全意地跟随陛下您争夺这天下呢?”

张良继续说道:“楚军如今犹如虎狼之师,势力强大,威震四方。而那六国相比之下,实在是太过弱小。他们在长期的争斗与战乱中,已经元气大伤,不得不屈服于楚国的威慑之下。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又怎么可能真心实意地向您汉王称臣呢?陛下,一旦您分封了六国,就等于将天下的一部分拱手让给了楚国,这无疑会助长楚国的势力,使楚军更加张狂。”

张良似乎意犹未尽,他缓缓走到营帐的角落,又从地上捡起一根树枝,比划着说道:

“您看啊,项羽当年封田荣为齐王,本以为能够安抚齐地的势力,维持自己的统治。然而,田荣回去后,立刻整军备战,毫不留情地背叛了项羽。这便是现实啊,诸侯们并非是那么容易被安抚的。而您,如今的力量还不及项羽,您所封的诸侯,又有谁会死心塌地地忠于您呢?”

他这一连串的反问,犹如一把把利刃,直直地刺向刘邦的内心,立刻把刘邦给问住了!刘邦一时之间,竟不知如何回应。他的脸上渐渐露出了忧虑的神色,手中的酒杯也渐渐放了下来,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之中。

特别是那彭城一战之后,原本那些心怀鬼胎、一心只想搭顺风车的各路诸侯,就像见风使舵的水草一般,都纷纷迅速地倒向了项羽那边去了。他们平日里与项羽虚与委蛇,表面上装出一副中立不一的姿态,可一旦看到楚军在彭城之战中势如破竹,楚军的强大气场让他们心生恐惧。于是,为了自身的安全和利益,他们毫不犹豫地摒弃了汉军,转而去投靠项羽。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这些诸侯们不仅公开地站在了项羽一边,还生怕与汉军扯上任何关系。他们四处散布各种不利于汉军的谣言,试图抹黑汉军,以证明自己投靠项羽的决定是多么的明智。就连那赵王,也在众多势力的裹挟之下,做出了错误的决定。他竟然任命雍齿为将,任命那对汉军本就毫无忠诚可言的雍齿率领军队,时常出兵去助项羽攻打汉军。

这雍齿,平日里就不怎么安分,与汉军内部也存在着诸多矛盾和嫌隙。如今得到赵王的任命,更是得意忘形,肆无忌惮地对汉军施展各种攻击手段。而刘邦,对雍齿的厌恶之情可谓是达到了极点。想起雍齿的种种背叛和不忠之举,刘邦的心中就燃烧起熊熊怒火,恨不得立刻将雍齿抓到面前,严惩一番。所以,对于诸侯们这种纷纷倒向项羽、还助纣为虐的行为,刘邦对此也是极为介怀的,这股愤怒的情绪常常在他心中翻涌。

不过,刘邦毕竟是一位有远大抱负和智谋的领袖。他深知在这乱世之中,要想成就一番大事业,就必须要有广阔的胸怀和长远的眼光。此刻,他明白自己肩负着更大的使命,那就是推翻秦朝的残暴统治,最终战胜项羽,建立属于自己的王朝。所以,尽管他对这些问题深感困惑和愤怒,但他还是能够谋大事,不拘小节。在权衡利弊之后,他暂时觉得郦食其的计策可行,也只不过是隐忍了下来。他心想,这分封之事,或许可以作为一种策略,先稳住那些摇摆不定的诸侯,让他们不敢轻举妄动,以便自己能够集中力量应对楚军。

但经张良这么一细致入微的分析,刘邦心中的疑团瞬间消散,他立即觉察到此计深藏的不妥之处来!张良的分析犹如一道亮光,照亮了刘邦心中那原本被冲动和焦虑所笼罩的思绪。现在就封了六国后代,这无疑是将自己辛辛苦苦打下的基业,拱手送给了那些虎视眈眈的诸侯。一旦未来真的打赢了项羽,天下局势逐渐稳定,又该如何去分封众有功之臣呢?是按照原来的计划将他们加官进爵,还是将已经分出去的领地和爵位再收回来?无论是哪一种选择,都会引起内部的动荡和不安,削弱汉军的凝聚力。

张良的分析,那真可谓是字字珠玑,精妙至极,且切中要害!他就像一位技艺高超的能工巧匠,每一个观点都如同精心雕琢的零件,组合在一起,构成了一个完美而严密的逻辑体系。他运用自己对历史的深刻理解和敏锐的洞察力,将古今时势的变化剖析得清清楚楚,一针见血地指出汉王不能简单地照抄照搬“古圣先贤”之法。

张良深知,时代在变迁,局势在变化,每一个时代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需求。古代圣贤们所制定的策略和做法,在当时的背景下或许是行之有效的,但如今的天下,已非往昔可比。诸侯割据势力盘根错节,人心浮动,各路人马都在为自己的利益而争夺。如果盲目地照搬古代的方法,不加以变通,那么必然会陷入困境。

尤其更为重要的是,张良认为封土赐爵是一种极具吸引力的奖掖手段。在战争的残酷环境之中,将士们为了取得胜利,为了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不惜抛头颅、洒热血。他们渴望得到认可,渴望得到应有的回报。赏赐给战争中的有功之臣,就是对他们勇敢和奉献精神的一种承认和鼓励。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激励天下将士纷纷追随汉王,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奋斗。而且,合理地分封还能使分封成为一种维系将士之心的重要措施。将士们得到自己的领地和权力后,会更加忠诚地为国家服务,为了保卫自己的领地而努力拼搏。这样,汉军的力量将会更加稳固,胜利的希望也将会更加渺茫。

如果反其道而行之,还靠什么激励将士从而取得胜利呢?没有了将领的支持,没有了士兵的奋勇杀敌,那么汉军又怎么能在这艰难的战争中立足,又怎么能最终战胜强大的项羽呢?

张良鞭辟入里的分析,相较于他昔日请立韩王,处心积虑地“复韩”的思想认识,显然是一个巨大的飞跃。那时的张良,更侧重于对国家政权的重视和传承,但经过一系列的实践和思考,他的视野变得更加开阔,对局势的把握也更加准确。而且,后来他还向刘邦直接提出了“非刘氏者不得封王”的建议!这一建议的提出,绝非偶然。张良深知,诸侯割据是导致天下混乱的主要原因之一。如果让那些诸侯们在战乱中再次获得领地和权力,那么天下必然会陷入无休止的战乱之中,百姓生活也将再次陷入水深火热之中。所以,他忧心忡忡地提出这个建议,就是怕诸侯割据,天下随时都可能要乱套。

难怪1700年之后,明人李贽在研读了张良当年的一系列论断后,还情不自禁地赞叹他当日之论为“快论”!张良的智慧和远见,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穿越历史的尘埃,闪耀着熠熠的光芒,为后世之人所敬仰和学习。

在那营帐之中,气氛本就因分封之事而略显凝重。刘邦正满心盘算着郦食其所提分封之策带来的看似美好的前景,可张良却深知其中潜藏的巨大危机,犹如在平静的湖面下看到了汹涌暗藏的漩涡。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此时,张良借箸谏阻分封。他有条不紊地剖析其中的利害关系。他的言辞如利箭,一针见血地指出分封六国后代可能引发的种种问题:诸侯割据、力量分散,不仅无法助力刘邦成就大业,反而可能成为阻碍统一的巨大障碍。他深知刘邦心中渴望成就一番宏图伟业,此刻正面临着关键抉择,而分封之策无疑是将他引入歧途的诱饵。

刘邦原本满心期待的情绪,随着张良深入透彻的分析,渐渐发生了转变。起初的满心欢喜如同被泼了冷水,他开始反思这一计策的可行性。张良的话语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他心中那片原本被表象迷惑的迷雾。刘邦听着张良的分析,心中的疑惑逐渐消散,取而代之的是对这一计策的深刻认识和对张良睿智的惊叹。

终于,刘邦茅塞顿开,恍然大悟。那一刻,他仿佛从一场即将导致灾难的梦境中惊醒。他突然意识到自己的冲动与轻率,若不是张良及时提醒,自己可能真的会陷入万劫不复之地。

张良的话语如同敲响的警钟,在刘邦心中久久回荡。刘邦的情绪变得激动起来,他停下正在进食的动作,将手中的食物随意地放下,以至于辍食吐哺。那尚未吞咽下去的食物,此刻仿佛也变得无足轻重,因为在张良的提醒下,他看到了即将降临的巨大危机。

刘邦的目光中透露出一丝恼怒,那是对自己险些犯下大错的懊悔,也是对被郦食其的建议差点误导的愤怒。他大骂郦食其:“臭儒生,差一点坏了老子的大事!”这怒骂声在营帐中回荡,带着刘邦的生气与庆幸。郦食其此时或许面露尴尬,但他也明白,刘邦的愤怒并非针对他一人,而是在为这一险些酿成的大错发泄。

随后,刘邦毫不犹豫地下令立即销毁已经刻制完成的六国印玺。随着工匠们匆匆忙碌地敲打熔炉,那些本应代表着分封权力的印玺逐渐化为流淌的金属液滴,消散在空气中。这金属的消融,仿佛也在消散着刘邦心中的阴霾,避免了这一次可能带来的重大战略错误。

项羽自刎乌江后,天下逐渐走向统一。而张良当初的这一谏阻之策,无疑对汉王朝的统一产生了深远影响。他的洞察力让他能够透过表象看到本质,他的远见让他在关键时刻为刘邦敲响了警钟。正是因为有了张良的智慧和建议,汉王朝的统一进程才少了许多麻烦和阻力。可以说,张良是一位很有洞察力的谋略家和富有远见的政治家。他以自己卓越的智慧和前瞻性的眼光,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喜欢大谋谋天下请大家收藏:()大谋谋天下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