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123

小说123>大谋大成 > 第41章 劝都关中(第1页)

第41章 劝都关中(第1页)

公元前202年(汉高祖五年)二月,刘邦在众人的翘首期盼与衷心拥戴之下,威风凛凛、气宇轩昂地登基称帝,自此开启了汉朝那辉煌灿烂的新纪元,他也由此被后世尊称为汉高祖。

时光悠悠流转,转眼间到了同年的五月。洛阳南宫内,一片繁华热闹的景象,仿佛整个世界都被节日的氛围所笼罩。刘邦心怀壮志,想要与群臣共同庆祝这来之不易的胜利,于是精心筹备并盛大举行了一场令人瞩目的庆功大典。

大典当日,洛阳南宫的每一寸空间都仿佛被喜悦填满。红绸高悬,彩带飞舞,仿佛在向世人诉说着这伟大的胜利。宫殿的殿堂被装点得金碧辉煌,琉璃瓦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五彩的光芒,仿佛镶嵌了无数的珍宝。桌椅摆放得整整齐齐,桌上摆满了各种珍馐美馔,散发着诱人的香气,让人垂涎欲滴。美酒佳酿更是堆积如山,那一坛坛美酒散发着浓郁的芬芳,仿佛在诉说着胜利的故事。

刘邦身着华丽的龙袍,头戴皇冠,端坐在宝座之上,身上的龙纹装饰栩栩如生,仿佛要腾飞而出。他目光炯炯,威严而又不失和蔼,举手投足间尽显帝王的风范。

随着一声高亢的号角声响起,庆功大典正式开始。乐师们奏响了一曲激昂的乐章,那旋律仿佛是在诉说着汉军的英勇与辉煌。舞女们身着华丽的服饰,翩翩起舞,身姿轻盈优美,仿佛是天上的仙女下凡。

席间,觥筹交错之间,君臣之间的距离仿佛瞬间拉近。刘邦显得特别高兴,他的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那笑容仿佛能驱散战争留下的阴霾。他与群臣们相互敬酒、交谈,笑声、交谈声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曲美妙的乐章。

大典之上,热闹的场景让人仿佛置身于一场盛大的狂欢之中。大家都沉浸在这胜利的喜悦之中,忘却了曾经的艰苦与磨难。刘邦看着眼前的一切,心中充满了感慨与欣慰。他深知,这场胜利来之不易,是无数将士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

在这欢乐的宴会上,刘邦与群臣们共同畅饮,共同欢呼,共同庆祝这来之不易的胜利。这场庆功大典,不仅是对汉军英勇奋战的一次盛大表彰,更是刘邦与群臣们之间深厚情谊的见证。

在刚刚登基不久的同一年五月,汉高祖心怀壮志,欲与群臣共同庆祝这来之不易的胜利,于是在洛阳南宫精心筹备并盛大举行了一场庆功大典。这场大典可谓是规模空前,美酒佳肴摆满了一桌又一桌,热闹非凡,汉高祖率领着群臣尽情享受着这胜利的喜悦。

大典之上,热闹的场景让人目不暇接,觥筹交错之间,君臣之间的关系显得格外融洽。大家共同举杯,畅饮美酒,气氛热烈而欢快。刘邦身处其中,脸上洋溢着无比喜悦的神情,他的眼睛闪烁着光芒,仿佛在诉说着心中的豪情壮志。此时此刻,他仿佛已经忘却了曾经那些艰苦卓绝的征战岁月,沉浸在这胜利的狂欢之中。

当酒过三巡,话题自然而然地转到了楚汉争霸的过往。君臣们开始热烈地讨论起楚之所以失去天下,而汉之所以能够夺得天下的原因。刘邦目光炯炯地扫视着在场的大臣,而后缓缓说道,这其中的关键,就在于很好地运用了张良、韩信、萧何这三位堪称旷世奇才的汉初三杰。

只见他缓缓地抬起头来,目光如炬,那深邃的眼眸之中竟隐隐透出一抹钦佩之色。紧接着,他开口说道,其语气沉稳而又坚定,其中饱含着对张良的无尽赞誉之词:“想那在营帐之内精心筹谋策划之人,却能于千里之外掌控战局、决定胜负,如此智谋之士,我自愧弗如啊!子房实乃天下奇才也!”

此言一出,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整个宴席之上顿时一片哗然。在座众人无不面露惊愕之色,他们被刘邦这突如其来的一番话所震撼,同时也深切地体会到了刘邦对于张良的尊崇与敬仰之情已然达到了一个极高的程度。一时间,人们交头接耳,纷纷议论起这位备受赞誉的张子房究竟有着何等通天彻地之能。

话说那一日,宴会之上,华灯初上,美酒佳肴琳琅满目,众人欢声笑语,气氛热烈非凡。而在这欢乐的氛围之中,有一人格外引人注目,他便是那名震天下、以勇猛无畏和卓越军事才能着称的大将——韩信。

此时的韩信,身着锦衣华服,英姿飒爽,但或许是因为多饮了几杯美酒,面色微红,眼神中透着一丝迷离。就在这时,刘邦突然回想起曾经自己凭借着盗取兵符,不费吹灰之力便将韩信辛辛苦苦经营起来的庞大军队轻松调走之事,心中不禁涌起一股戏谑之意,于是故意笑着向韩信发问:“韩将军啊,依你之见,朕身为一国之君,适合统率多少兵马呢?”

韩信闻听此言,先是一愣,而后也许是那酒劲儿一下子冲上了头,亦或是他本就是个性情豪爽、口无遮拦之人,竟想也不想便脱口而出道:“陛下您嘛,最多也就适合带领十万兵力啦!”话音刚落,满座皆惊,众人面面相觑,一时间宴会上鸦雀无声。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然而,刘邦却并未动怒,反而饶有兴致地继续追问:“哦?那照韩将军所言,你自己又能统领多少兵马呢?”只见韩信微微扬起下巴,脸上露出一抹自信满满的笑容,高声应道:“陛下,于微臣而言,那自然是越多越好,多多益善呐!”

此言一出,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原本紧张的气氛瞬间被打破,众人哄堂大笑起来。有的笑得前仰后合,有的则捂着肚子直不起腰来。就连刘邦本人,也是忍俊不禁,连连摇头笑道:“好一个‘韩信将兵,多多益善’,哈哈哈哈哈……”从此之后,这个有趣的故事便在军中乃至民间流传开来,成为人们茶余饭后津津乐道的谈资。

刘邦见到眼前这一幕情景,他的嘴角微微向上扬起,流露出一抹淡淡的笑意,但其中却又夹杂着几分戏谑与调侃。只见他目光锐利地盯着韩信,缓缓开口反问道:“嘿!韩将军啊,你如此厉害非凡、神通广大,怎么到头来你还只是我手下的一个臣子呢?”

韩信听到这话后,心中猛地一紧,瞬间意识到此时此刻绝对不能再像以往那般恃才傲物了。于是乎,他以超乎常人的反应速度迅速调整自己的态度和言辞。只见他连忙拱手作揖,语气谦卑而恭敬地回答道:“陛下圣明!微臣之所以能有今日之成就,全赖陛下您善于统领将领啊!陛下您独具慧眼,能够洞悉每一位将领的才能和特点,并将他们安排到最合适的位置上,使其各展所长、为国家效力。正因如此,微臣等方能心甘情愿地追随陛下左右,为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刘邦听完这番话后,那张原本就因得意而略显放松的面庞上再度绽放出灿烂的笑容。那爽朗的笑声如同洪钟一般响亮,在整个洛阳南宫之中不断回响,经久不息。周围的大臣们也纷纷跟着陪笑起来,一时间宫殿内充满了欢声笑语,气氛好不热闹。

国基初奠,那是在一片硝烟与纷争之后,刘邦的汉军历经无数艰难险阻,终于扫平群雄,平定了乱世。然而,此刻的汉朝虽已初露端倪,但这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天下虽已初现定局,可未来的发展之路依然充满了未知与挑战,而定都何处,便成了当下这个至关重要的首要问题。

这看似简单的一个选址问题,实则关乎着整个新兴西汉王朝的兴衰荣辱与巩固发展。一个合适的都城,将犹如王朝的心脏,为国家的运转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凝聚起各方人才,成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引领着整个王朝朝着繁荣昌盛的方向稳步前行。反之,若选址不当,不仅会使朝廷的统治面临诸多困境,甚至可能威胁到王朝的长治久安。

起初,刘邦本是打算长期定都洛阳的。洛阳,那是一片有着深厚历史底蕴和深厚文化根基的土地。它曾见证了诸多王朝的兴衰更替,承载着无数英雄豪杰的梦想与荣耀。在这里,曾经的繁华与荣耀仿佛还在眼前浮现,其地势优越,交通便利,土地肥沃,繁华的商业和丰富的物产让人垂涎。刘邦自己也曾在这里留下了诸多辉煌的战绩与难忘的经历。群臣们大多也持此见。他们中有许多人是在洛阳生活多年,对这座城市有着深厚的感情与熟悉。他们认为洛阳已具备了作为都城的所有条件,能够承载起汉朝的辉煌未来。

一天,一介戍卒齐人娄敬,结束了他远在西域的戍边生涯,风尘仆仆地从西域返回洛阳。怀揣着对国家的忠诚与对未来的思考,他毅然求见刘邦,决心为国家的未来献上一份自己独特的见解。当娄敬来到刘邦面前时,虽是一介戍卒,却有着不凡的气度。他目光坚定,言辞恳切地向刘邦详尽地陈说起了关中的地势险要。他一边说着,一边用生动的语言描绘着关中那连绵起伏的山脉,仿佛那巍峨的群峰正向人们展示着它的雄伟与威严;他提及关中那坚固的城池,就像一个个忠诚的卫士,静静地守护着这片土地;他还强调了关中丰富的物资储备,那是王朝发展的坚实后盾。最后,他恳切地劝刘邦定都关中,言辞之间,无不透露出对国家和未来的深深担忧与关切。

刘邦顿时陷入了沉思。关中的地势险要,物资丰富,这一切确实有着巨大的吸引力。然而,洛阳也有其诸多无可替代的优势,这让刘邦一时之间难以做出决断。他的眉头紧锁,心中权衡着各方因素的利弊。

而这时,那些主张建都洛阳的大臣们却纷纷陈说建都洛阳的好处。

这些人多是六国旧人,他们对于洛阳这片土地,有着一种难以割舍的眷恋之情。他们的家族在这里繁衍生息了数代,这里有着他们熟悉的一切:古老的庙宇、繁华的街市、亲切的乡邻。他们不乐远迁,害怕离开这片熟悉的土地后,会失去那曾经的生活与情感依托。

他们都围在刘邦身边,用充满激情的语气劝说道:“东都洛阳,绵延几百年。东有成皋,那东都的东大门,犹如一道坚固的屏障,守护着洛阳的安宁。西有崤函、渑池,两处险要之地,犹如两位忠诚的卫士,威风凛凛地镇守着洛阳的西部。洛阳背靠黄河,那汹涌澎湃的黄河水,就像一条奔腾不息的巨龙,为洛阳构筑起一道天然的防线,任何敌人都难以轻易逾越。前临伊、雒二水,宛如两条灵动的玉带,环绕着洛阳城,为这座城市增添了几分灵动与柔情。地理形势坚固易守,定都于此,正合我大汉之兴”。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