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123

小说123>大谋大成 > 第28章 建议伐楚(第1页)

第28章 建议伐楚(第1页)

其时,局势的发展充满了戏剧性的转折与变数。田荣,这位曾经在齐国拥有重要影响力的豪杰,虽命丧项羽之手,看似他的势力就此覆灭,实则不然。他的弟弟田横,那个同样怀揣着坚毅与不屈之气的男子,在生死攸关的瞬间,凭借着身边死士的拼死保护,巧妙地装死,从那令人胆寒的死人堆里艰难地爬了起来。

田横心中深知,以他当下的实力,根本无力与项羽那强大无比的楚军进行正面的对抗。然而,他并未因此而放弃抵抗的希望,那骨子里的刚毅和对齐国的忠诚,驱使着他寻找其他的方式来与项羽抗衡。于是,他果断地分散了自己的死士,这些死士如同暗夜中的幽灵,悄无声息地潜入了齐国的民间。他们怀揣着坚定的信念,去广泛地号召民众一同起来抵抗楚军。齐国的百姓们,在经历了项羽军队的残暴统治之后,心中的怒火早已熊熊燃烧。当他们听到有人号召,纷纷响应,一时间,齐国的土地上到处都是抗击楚军的力量。

楚军未曾料到,原本看似已经被平定的齐国,如今又燃起了如此强烈的反抗之火。他们陷入了一场无休止的平叛战斗之中。那无尽的战火,让楚军疲于奔命。将士们在齐国的土地上四处奔波,与无处不在的反抗力量展开激烈战斗,却始终无法彻底扑灭这熊熊燃烧的火焰。

在这关键的时刻,项羽帐下的将领龙且,展现出了他敏锐的洞察力和敢于直言的勇气。他看到项羽一味地依靠武力去镇压齐国的反抗,不仅未能迅速解决问题,反而让局势愈发复杂和混乱。龙且深知,这样下去,楚军的消耗将会是巨大的,而且可能会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难以自拔。于是,他直言进谏,严肃地指出项羽要彻底以武力灭掉齐国并不是一个明智的办法,应当寻找更为妥善的策略来应对当前的困境。

然而,项羽却深陷在自己的固执与自负之中,对龙且的忠言充耳不闻,依旧一意孤行地坚持着用武力征服齐国的策略。他坚信,凭借楚军那强大的战斗力,终有一天能够彻底平定齐国的叛乱。但他的这种执着,却让他忽略了一个重要的问题,那就是他的军队在这种无休止的征战中,已然露出了巨大的空档。

此时,远在彭城的防线上,仅仅只有范增率领着两万人马在驻守。这两万人马,在浩瀚的天地间显得如此单薄。彭城,这座曾经繁华无比的名城,如今仿佛成为了项羽大军的孤岛。它孤立无援地矗立在广阔的大地上,面临着潜在的巨大威胁。

而其他诸侯,也在密切关注着齐国的局势。他们目睹了齐国的惨状,深知唇亡齿寒的道理。若齐国真的被项羽彻底灭亡,那下一个受到威胁的很可能就是他们自己。于是,在暗中,他们开始联络彼此,想要共同谋划,反制项羽。他们暗中交换着各自的情报和想法,仿佛在黑暗中编织着一张无形的网,准备给予项羽致命的一击。

其实,这些情况,远远早在张良起初上书项羽的谋划中就已经预料到了。张良,这位足智多谋的谋士,有着非凡的远见卓识。他仿佛能透过眼前的迷雾,看到未来的局势发展。他深知项羽的性格和行事风格,也清楚地明白诸侯们的心思。所以,他早已在这一盘复杂的棋局中,为自己铺好了道路。

原本,张良一心想着借助这即将到来的乱局,顺利地复韩。他认为,在这乱世之中,韩国作为曾经的诸侯大国,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广泛的人脉基础,复韩不仅是对历史的尊重,更是为未来增添一支强大的助力。然后,他可以迎接刘邦,凭借刘邦那包容与开明的领袖风范,团结各方诸侯,使他们形成一股坚不可摧的联盟,共同抵抗项羽那看似不可战胜的势力。

然而,命运却总是充满了戏剧性的转折。项羽一意孤行地杀了韩王成,这一残酷的举动,让张良一时间感到了全盘落空的无助与绝望。韩王成的死,不仅仅是一个人的陨落,更是张良心中那美好的复韩计划的破灭。

从此,张良心中的天平彻底倾斜。他不再将恢复韩国作为自己的首要目标,他的目光变得更加长远和坚定。他决定要辅佐刘邦,凭借刘邦那强大的领导力和号召力,与项羽展开一场惊心动魄的天下之争。在他的心中,刘邦犹如一颗即将崛起的新星,值得他为之全力以赴。

其实,这一次张良精心策划的离间搅乱天下之举,虽表面上看是为了利用项羽与诸侯之间的矛盾,为其后的战局发展埋下伏笔,但当结果真正呈现在眼前时,张良的内心也被深深触动了。他促使项羽去攻打齐王田荣,原本的意图或许只是想借此分散项羽的精力,让他陷入齐国复杂的局势之中。然而,事态却朝着一个无比残酷的方向发展。

项羽在那广袤的三齐大地上,仿佛陷入了狂怒的旋涡,尽显其残忍的一面,欲在三齐大地上到处屠城。那曾经繁华的城镇在熊熊战火中燃烧,无辜的百姓们流离失所,他们的生命如同草芥般被肆意践踏,无数的家庭因此支离破碎。齐国老百姓遭受了巨大的灾殃,那悲惨的呼喊声仿佛在空气中回荡,久久不散。这一幕幕惨状,如同尖锐的刺,深深地扎进了张良的心中,让他不禁暗自自责。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虽然从根源上来说,造成这一切灾祸的是项羽那残暴的性格和独断的决策。但张良却借此事件深刻地认识到了天下战乱不休的根源所在。在他看来,若天下始终不能实现统一,各诸侯国依旧各自为政,各自怀着私利和野心,那么彼此之间必然会因为领土、资源等各种矛盾而相互攻伐。这种无休止的争斗,就像一个无法打破的恶性循环,使得天下永无宁日。百姓们将永远生活在恐惧和战乱之中,无法过上安稳平静的生活。

在这种深刻的认知之下,张良原本心中一心想要恢复韩国的想法,此刻在他看来,已经变得不再重要了,甚至连试图去恢复都不应该了。在这样一个乱世之中,恢复一个国家的独立与安宁,在更大的天下格局面前,显得如此渺小和无力。只有当天下真正实现统一,结束这无尽的战乱与纷争,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让天下百姓得以休养生息。

这么一想通了,张良的思想立即出现了如蝉蜕壳一般显着的飞跃与升华。他仿佛从一片迷雾中走了出来,看清了前行的道路。他的目光不再局限于一国一地的得失,而是放眼于整个天下的未来。他深知,只有实现天下的统一,才能结束这漫长的乱世,给黎民百姓带来真正的希望和安宁。

不过,张良心中的那份仇恨并不会因此而消弭。他还是会想方设法地为之前所遭受的苦难复仇。只是,他明白,要想真正复仇,与辅佐刘邦平定天下是相统一的。只有当刘邦能够在这场争夺天下的征程中取得胜利,项羽被彻底击败,他心中的复仇之日才有可能真正到来。否则,一切的仇恨都只能是空谈,项羽那强大的势力仍将继续在天下胡作非为,让更多的无辜百姓遭殃。

所以,在这风云变幻、局势瞬息万变的当下,张良凭借着自己敏锐的洞察力和对天下大势的深刻理解,从当前极为有利的形势出发,郑重地向刘邦及时进言。他的眼神中透露出一股坚定与睿智,语气沉稳而充满自信,说道:“汉王,当下项羽深陷齐国平叛的泥沼之中,自顾不暇。这正是我们千载难逢的大好时机啊!我们应果断抓住这一机会,迅速联络天下诸侯,凝聚各方力量,共同讨伐项羽!若能如此,何愁天下不定?”

刘邦听张良如此说,恰似在黑暗中看到了一道曙光,顿时也像打了鸡血一样,那原本略显疲惫的身躯瞬间充满了力量。他那深邃的眼眸中闪烁着炽热的光芒,仿佛燃烧起了熊熊火焰,激动的神情溢于言表。他立即在席上就迫不及待地吩咐萧何,话语干脆而有力:“萧何,传本王旨意,速速作好东出与项羽作战的准备!不得有丝毫懈怠!”

萧何听闻此旨,当即领命而去,他的脚步急促却又沉稳,深知此刻任务的艰巨与重要。营帐之中,只剩下刘邦与张良,他们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坚定与期待。

尔后,刘邦迅速展开了联络诸侯的行动。各诸侯原本就对项羽早有二心,他们虽在表面上维持着与项羽的关系,但内心深处对其独断专行和残暴统治早已心生不满。当得知刘邦要与项羽干起来了这一消息后,他们仿佛看到了改变命运的契机,纷纷踊跃支持。他们意识到,若能与刘邦联手,或许能在这场诸侯争霸的乱世中占据一席之地,甚至改写自己的命运。

特别是常山王张耳,他本就对项羽的不满由来已久。张耳为人睿智且颇具号召力,他深知追随刘邦或许是自己最好的选择。此刻,面对刘邦的号召,他更是举双手赞成,那高举的手臂仿佛在向天下宣告他的决心。在他眼中,刘邦代表着希望,代表着未来。

在这一趋势的推动下,刘邦在短时间内就连收降了常山王张耳、河南王申阳、韩王昌、魏王豹和殷王卬五个诸侯。这五路诸侯的归附,犹如涓涓细流汇聚成奔腾的江河,为刘邦带来了巨大力量,总计得兵56万。那庞大的军队整齐排列,士气高昂,仿佛一阵狂风,即将席卷向项羽的势力范围,一场惊心动魄的大战即将拉开帷幕。

同年四月,春日的微风渐渐吹拂过大地,万物复苏,可战火却并未因这生机盎然的时节而消退。刘邦敏锐地捕捉到了项羽集中力量攻打齐国、一时无法抽身的绝佳时机。在经过一番精心的谋划和准备之后,刘邦果断地率兵伐楚,那气势恢宏的军队如潮水般浩浩荡荡地向着楚都彭城进发。

这回出兵伐楚的过程简直异常顺利得超乎想象!当刘邦的军队一路疾驰而来,所到之处,仿佛都在向世人展示着他们势不可挡的威严。项羽手下的楚军,因大部分都被调往齐国去镇压齐民那如怒火般汹涌的反抗,导致沿途几乎找不到多少有组织的抵抗力量。那些残留的楚军士兵,在面对刘邦那气势如虹的军队时,显得如此脆弱和无力,他们连招架之力都显得捉襟见肘,更别提进行有效的反击了。刘邦的军队就像是畅通无阻的利刃,一路披荆斩棘,以摧枯拉朽之势迅速逼近彭城。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所以,在极短的时间内,刘邦那人数众多的大军便顺利地包围了彭城。那原本繁华热闹的彭城,此刻被沉重的战争阴影所笼罩。城墙之上的士兵身影显得单薄而落寞,他们望着城外密密麻麻的敌军,心中涌起一股无力感。然而,在这看似绝望的局势下,老练的范增却展现出了他过人的胆识和气魄。他深知自己肩负着守护彭城的重大使命,即便只有区区两万人马,也没有丝毫妥协逃跑的念头。

范增有条不紊地指挥着一切。他一方面积极稳定军心,不断地向士兵们传递着坚定的信念和必胜的信心,让他们明白自己所肩负的责任和肩负的使命。他亲自巡视城墙,为士兵们鼓劲,那坚毅的眼神仿佛在告诉他们,只要坚守信念,就一定能够抵挡住敌人的进攻。同时,他还亲自参与布防,仔细地安排着每一个防御点的防守力量,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存在的漏洞,使彭城的防御体系变得更加坚固。另一方面,范增深知单靠自己现有的兵力很难长久地抵挡刘邦的大军,于是他果断地派人向项羽求援。那传递消息的使者就像离弦之箭,急切地奔赴项羽所在的方向,将彭城危急的情况一一汇报给项羽。

范增心中有着无比清晰的判断,他深知刘邦的大军虽然来势汹汹,但这一路之上,汉军由于推进速度过快,在后勤补给方面必然存在隐患。如此迅猛的进军速度,固然能够迅速抵达彭城,但要是所需要时日稍长一些,汉军的粮草就将无以为继。届时,士兵们将陷入饥饿的状态,战斗力也会大打折扣。而此时的项羽若能迅速率军杀回,以他的勇猛和军事才能,必然可以摧枯拉朽般大破汉军,那汉军的包围之势将被一举击破,彭城的危机也将迎刃而解。

而刘邦这边呢,韩信这位军事奇才,在得知彭城被围后,眼中闪过一丝精明的光芒。他敏锐地察觉到这是一个绝佳的机会,可以利用这个时机来个围点打援。他亲自谋划着伏击的方案,仔细地挑选着伏击的地点,想象着项羽率领军队赶来救援时的场景,嘴角不禁露出了一丝自信的微笑。他深知,若能成功地在半路上伏击项羽,将其主力部队一举歼灭,那么就有可能一劳永逸地解决掉楚军这个强劲的对手。如此一来,刘邦在这场与项羽的争霸中,就将占据绝对的优势。

所以,奇妙的局势出现了,汉军在围了彭城之后,双方反而并没有爆发怎么样个激烈无比的攻城守城的大战。那原本预想中的硝烟弥漫的战争场景并未出现,仿佛这场攻城之战被一种无形的力量按下了暂停键,一场暗流涌动的较量正在这场面的背后悄然展开。

喜欢大谋谋天下请大家收藏:()大谋谋天下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