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123

小说123>岐黄术有多神奇 > 第85章 脉现九菽定病位深浅(第1页)

第85章 脉现九菽定病位深浅(第1页)

仁济堂的晨光斜斜漫过雕花窗棂,将诊室墙上的《脉诊九菽图》分割成斑驳的光影。实习生小张攥着磨破边角的脉诊手册,指腹反复摩挲着“轻取三菽、中取六菽、沉取九菽”的注解,目光紧紧盯着苏怀瑾搭在患者腕间的指尖,像在观摩一门即将失传的古老技艺。诊室里飘着若有若无的陈皮香,混着消毒水的气味,在微凉的晨风中轻轻摇晃。

“李大姐,您昨晚是不是开着空调睡的?”苏怀瑾的声音像浸了晨露般清润,指尖落在45岁李芳的寸口上,后者正揉着发红的鼻塞,灰色卫衣上还沾着晨跑后的细汗。

李芳惊讶地抬头,卫衣帽子滑到脑后:“苏医生您咋知道?早上起来喉咙痛,浑身发紧,跟被人揍了似的。”她盯着小张胸前的“实习医师”牌,嘴角带了丝疑惑,“这小医生能学会不?我看脉诊跟猜谜似的,没啥准头。”

苏怀瑾轻笑,示意小张上前:“脉诊不是猜,是层层剥茧。来,小张,先感受轻取的力度。”她的手指轻如羽毛,落在李芳腕部桡动脉上,“三菽之重,就像用三根黄豆的重量按下去,触到水面落叶的感觉。”小张依样画葫芦地伸出手,指尖却像按在松软的棉花上,半天摸不着头绪,急得耳尖发红。

“别紧张,手腕放松。”苏怀瑾覆上小张手背,带着他调整按压力度,“轻取主表,李大姐脉浮紧,说明风寒在皮毛,还没入里。”她转向李芳,“您这是典型的风寒感冒,银翘散加减,配合生姜葱白汤,比输液见效快。”李芳摸出手机里的血常规单,白细胞正常的结果让她放下心来:“那我就信您的,西药吃多了胃难受。”

第二位患者王先生捂着肚子进来,消化科转诊单上“慢性胃炎”的诊断用红笔圈着。苏怀瑾中指稍用力,以六菽之重按脉,指尖触感如圆珠在玉盘上滚动:“滑脉主痰食,您是不是总觉得胃胀,吃完午饭像揣了个石头?”

王先生连连点头,啤酒肚在衬衫下轻轻颤动:“西医说胃动力不足,吃了莫沙必利还是胀,中药能去根不?”苏怀瑾调出胃镜报告,胃黏膜充血水肿的影像在屏幕上显示:“您舌苔厚腻,脉滑而中取有力,是脾胃湿热阻滞,用平胃散加减,苍术燥湿,厚朴理气,配合西药促动力,双管齐下。”

小张盯着脉象仪的波形图,突然指着屏幕惊呼:“苏医生,滑脉的波形是连续的起伏,像波浪一样,和早上的浮脉高尖波形不一样!”苏怀瑾点头:“没错,中取候六腑,滑脉多见于食积、痰湿,就像您胃里的浊气在打转转,得用理气药帮它们排出去。”

轮到赵大爷时,轮椅碾过地砖的吱呀声格外清晰。肾病科会诊单上“慢性肾衰,透析3个月”的字样让小张心头一紧。苏怀瑾沉取按脉,指下细弱如丝,需集中精力才能感受到搏动:“九菽之重,按至筋骨,沉细脉主五脏虚损,赵大爷是不是腰膝酸软,夜尿多?”

赵大爷叹了口气,双手布满透析的针孔:“每天夜里起三次夜,透析完浑身没劲,跟散了架似的。”苏怀瑾指着脉象仪上低平的波形:“沉取无力,说明肾精不足,济生肾气丸加减,制附子温肾,茯苓利水,配合结肠透析,能帮您固护肾气。”她转向小张,“脉诊九菽法,轻取看表证,中取查六腑,沉取辨五脏,老祖宗的智慧和现代仪器是相通的。”

小张突然想起课堂上的疑问:“浮脉一定是表证吗?有没有例外?”苏怀瑾点头:“比如虚人外感,脉浮而无力,就像久病的人举着旗子,看着飘但根基不稳。”这话让赵大爷眼睛一亮,枯瘦的手突然攥住苏怀瑾的白大褂:“我就是这样,透析后稍微吹点风就感冒,原来脉里早有信号。”

晌午的阳光变得炽烈,诊室里的空调发出轻微的嗡鸣。小张躲在角落反复练习脉诊,却总把滑脉和数脉混淆,急得额头冒汗。苏怀瑾递过一小碟山楂饮片:“尝尝,吃三片再给自己把脉。”小张皱眉咽下,酸甜的滋味在舌尖炸开,再按自己寸口时,指尖突然清晰:“滑脉的搏动真的很流畅,像有东西在血管里滚动!”

“没错,脉诊要结合生活体验。”苏怀瑾笑了,目光落在墙上的《脉经》上,“我爷爷当年教我时,让我在碗里放三颗黄豆,说‘菽者,豆也’,用黄豆的重量练指感。现在有了脉象仪,反而更要守住指尖的敏感度。”她翻开泛黄的书页,“你看,《脉经》里说‘夫脉者,血之府也’,脉搏的跳动,就是气血运行的轨迹。”

赵大爷的药煎好了,自动煎药机“滴滴”作响,当归的香气混着附子的辛味弥漫开来。小张突然指着赵大爷的脉象仪惊呼:“苏医生,细脉的波形变稳了,沉取时力度也变强了!”苏怀瑾点头:“说明肾气在恢复,脉诊不是玄学,是看得见、摸得着的身体信号。”

送走最后一位患者,苏怀瑾刚整理好脉诊教案,护士小林匆匆进来,手里攥着呼吸科转诊单:“有位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初诊脉浮滑,治疗一周后脉转沉滑,血象降了但咳嗽不止。”

苏怀瑾望向墙上的《脉诊九菽图》,沉取的红色标注在阳光下格外醒目:“脉诊层次变了,说明病势在走。浮滑主肺痰,沉滑主脾湿,痰饮从肺脏深入脾脏,得调整葶苈子用量,从泻肺改为健脾。”她对小张说,“去药房查一下,葶苈子炒用和生用的区别,患者脾胃虚弱,得用炒葶苈子,减少苦寒伤胃。”

小张连忙掏出笔记本记录,笔尖划过纸页的声音与窗外的蝉鸣交织。苏怀瑾转身时,白大褂带过桌上的《脉经》,书页恰好停在“病势进退,在指下寻踪”的注解处,与一旁脉象仪的蓝光形成奇妙的呼应——古老的脉诊智慧,正通过一代又一代医者的指尖,在现代科技的映照下,绽放出新的光芒。

诊室里,中药柜的铜拉手在阳光下闪着微光,小张还在回味白天的案例,苏怀瑾知道,下一场关于脉势进退的探索,正等待着他们。就像赵大爷逐渐有力的沉取脉,中医的脉诊之道,从来都藏在指尖的分寸之间,藏在古今医家对生命节律的不懈追寻之中。

喜欢岐黄手记请大家收藏:()岐黄手记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