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绍在河北的形势亦然!
陆逊不无赞叹,说道:“将军所言与周都督不谋而合,周都督亦言,大军应以杀敌覆军为主。”
“袁熙战败,则幽州动荡,诸侯义师南下,有胡骑万余助战。若袁谭、袁尚皆败,则必有张燕等豪杰起兵归附。”
诸葛亮面色一喜,问道:“有幽州突骑万余人南下助战?”
陆逊点头,解释道:“乃是鲜于辅与刘虞余部合兵,聚众三万余。其大军主力受赵将军之命未直接进入渤海,转攻涿县,但万余突骑却是由长史田豫所统帅,到周都督帐下效命。”
鲜于辅部徒卒主力没有南下,这是可以理解的。
毕竟一条路线的补给能力有上限,如果十万大军都云集于沿海的渤海一路,那会导致这里的后勤压力直接崩溃!
算上渔阳的三万余人、周瑜的三万人以及诸葛亮的两万余人,这已经是步骑快要十万了。
云集在一条狭窄的补给线上,简直是一场灾难。
部队当然不是越多越好,能快速机动到战场的部队才是越多越好!
而这支突骑完美符合诸葛亮所需。
诸葛亮立即起身,说道:“有这支部队南下,必可出袁谭之不意。我军当先破袁谭,然后自清河北上切断袁尚归路!”
赵室的都城邺县在西南,一直以靠近黄河而享尽地利。
但如今战线在北,就使得袁尚一旦被清河国切断归路,就难以直接反还赵国国都了!
在与河北开战之前,江东还不明白袁绍为何在魏郡建都,而建国号为赵。
江东谋士以为他是考虑到燕赵大地为根基,所以取赵字为国号。
直到大军开赴进河北,越来越多的情报汇聚过来,众人才更加了解其中原委。
袁绍的称帝还是非常符合诸夏传统的,还是以封地所在为国号,他把邺县、梁期、武安、涉国四县从魏郡划到赵国。
本来在汉室魏郡与赵国就相连在一起,邺县同赵国国都邯郸更是只有百余里之隔。
他把邺县划到了赵国,顿时使得赵国从六个县的小国变成了拥有十个县的大郡。
然后他又以赵为国号,改元称帝。
袁绍把改元的礼制、章典和法统都做的无可挑剔了,可最核心的问题太子国本的选择上却玩了个花的!废长立幼,使得赵国之内人心动荡。
包括袁谭本人也是心有怨气,郁郁不忿!
在宋军决定选他为目标时,他还在广川县对袁尚的骄狂而怒不可遏。
平原跟清河国很近,当初就是他率军从清河国出发,向东进攻到了平原郡,然后率袁军进军青州与公孙瓒所部田楷、刘备等人争青州之地。
当初敌军也是从渤海南下,威胁袁军侧翼。
只是没想到,时过境迁,不同的敌军却在相同的方向对他造成了同样的困境!
本来他是负责青州一线的防御的,应该与诸葛亮对垒于乐安、齐国一带。
结果来自邺城的一纸调令,他就被迫率万余精锐步骑从青州返回,准备配合袁尚剿灭渤海的宋军。
这就已经够让袁谭大发雷霆了,他对着自己的谋士管统怒声道:“陛下将冀州封给了袁尚,又以其为国本,治冀州腹心之地,他御众无能,使宋军驰骋,今须孤前来救援便罢了,他居然还颐指气使,命令到了我这个兄长头上,让我移驻广川,听其调令!是可忍,孰不可忍!”
袁谭跟袁尚的争锋由来已久,可随着袁绍将袁尚立为了东宫太子,袁谭部下就又一波土崩瓦解,大量文臣武将见风使舵,转换门庭投向了袁尚。
而在宋军大举北伐之后,袁谭的部将刘询更是在漯阴一带起兵反叛,诸郡呼应,青州的乐安、齐国、平原、济南等地皆有叛军,所以才会使得两个月的时间诸葛亮、张辽就打下了半个青州,袁军龟缩在历城一带。
面对这局面,袁谭也一度沮丧倾颓,感慨:“今举州背叛,岂孤之不德邪!”
但正是管统坚定追随,甚至弃其妻子赴袁谭军中,为其出谋划策,才使得袁谭信心复振。
面对袁谭的怒火,管统劝解道:“移师广川也未必是东宫之意,此前我等守清河东界,未有山河为倚,粮草转运不便。屯驻广川,与邺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