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百姓早就需要一套新的历法了,这也是新王朝取代旧王朝的必经流程。
每个王朝所处的时期不同,气候不同,自然都需要主持推行一套适合自己的新历法。
而谁能主持这个历法推行,显然就更能获得王朝的合法性。
袁绍还没有冒然称帝,一个重要的内容也是在加紧编撰自己的历法。
而历法中最重要的就是春耕的确定了,江东历法春耕就在朝议结束后的第三天。
诸夏以农立国,春耕就是一年的重中之重。
立春这一天,礼仪甚至比春节还要隆重。
天还未亮,孙策便被侍从唤醒,并未穿戴平日里舒适的锦袍,而是换作了一套麻衣裋褐。
麻衣上的刺毛扎的孙策全身不舒服,这孙策还能忍,最过分的是,陈月还手捧一条绿色的头巾,绑到了孙策头上。
其名青帻。今日建康自孙策以下,至斗食令吏皆服此物。
所谓“春晓灵旗画尾斜,汉官青帻待晨霞。”就是描述的今日光景。
要不是孙策胸襟开阔,真的是有些难以接受,头上绑了这么一个绿油油的头巾。
出了将军府,孙策就看到无数官吏都绑着绿色青帻,排成整齐的队列站在街头。
看起来绿油油一片,孙策不由得莞尔一笑。
清晨的冷风吹过,带着寒意,让人不禁打起寒颤。
正是这份苦楚,也在提醒着在场的所有官僚胥吏,立春之重,春耕之重。
现场负责指挥的是将军府长史兼扬州牧,他理应担此重任。
而且能够推行这种历法、祭司仪式,对江东的霸业可谓大有裨益。
因而他精神相对孙策非常亢奋,见到孙策走出郡府,便请他站在官吏队列之首。
待孙策入列,张昭便扬声喊道:“百官齐至,立青幡!”
声音在寂静的清晨仿佛能传遍全城。
随后队列中数十名胥吏高举青幡,由一群文官组成的队伍,看起来也颇具威严。
“出东城,迎青帝。”
随着张昭的指令,包括七州刺史,扬州诸郡国守相,以及建康的官员胥吏在内的数千名官吏,便徒步向县城外走去。
作为江东之首,孙策走在队伍最前方。
倒不担心迷路,因为一路向东,乃至走出建康东门,路旁每隔数十米便站有一名树旗胯刀的士卒。
一直蔓延到建康东郊,一片修整好的平原上,在周围戍卫有数百名卫士。
而平原的中间则设有祭坛,祭坛上插有青色的旗帜。
这便是迎春之所,祭青帝句芒。
孔融说刘表桀逆放恣,所为不轨,至乃郊祭天地,拟仪社稷。所说也即是如此了。
这一路走来足有六七里,待众人抵达,正逢旭日东升,晨曦普照。
一众官员胥吏便止步于祭坛之前,而孙策则亲自手持祭文登上祭坛。
祭坛上已经摆好酒、脯、枣、栗,无牲币等各种祭品,十分隆重。
此刻百官无不肃穆,即便孙策这个后世灵魂亦心有所触,神情端正,举起祭文高声颂扬:
“维建安六年,岁次壬午,正月乙丑朔三日,大司马、领豫州牧、南昌侯、开府、假节、督兖、豫、青、徐、荆、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