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部分罗荣桓元帅(1)
罗荣桓(oronghuɑn,1902‐1963),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和领导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抗日战争时期担任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第115师政治部主任、政治委员、山东军政委员会书记、山东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第115师代师长、中共中央山东分局书记、中共中央委员等职。 1902年11月26日,罗荣桓出生在湖南省衡山县鱼形镇南湾村一个地主兼商人家庭。他的父亲罗国理青年时当过童蒙塾师。罗荣桓8岁入私塾,12岁进本村罗氏岳英小学读书。罗荣桓学习认真刻苦,成绩很好,对历史上救国救民的仁人志士更是景仰非常。 1919年秋天,罗荣桓进入长沙协均中学学习,开始接触新思想。其中,毛泽东主编的《湘江评论》对他影响最深。他从毛泽东充满革命精神的文章中看到了希望,积极参加长沙人民反对军阀张敬尧和抵制日货的活动。1923年3月,罗荣桓因参与长沙各界6万多人反对&ldo;二十一条&rdo;和要求归还旅顺、大连的反日爱国运动,湖南军阀赵恒惕准备镇压,被迫回乡暂避。 1924年,罗荣桓考入青岛大学工科预科学习。1925年4月,发生了&ldo;青岛惨案&rdo;。罗荣桓参加&ldo;青岛惨案后援会&rdo;,曾赴上海进行宣传活动,揭露惨案的真相,号召社会各界行动起来,反对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暴行。1926年夏,罗荣桓从青岛大学结业后,来到广州投身于革命洪流之中。同年9月,离开广州回到家乡南湾参加蓬勃发展的农民运动,成为农会领导人之一。1927年罗荣桓经长沙转赴武昌中山大学理学院学习。他一面学习,一面从事学生运动,并参加共产主义青年团,担任武昌中山大学支部组织干事。不久,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同年八九月间,受湖北省委的派遣,赴崇阳、通城一带参加鄂南暴动。之后,又参加秋收起义,上了井冈山。三湾改编时,任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一团特务连党代表。
第六部分罗荣桓元帅(2)
1940年9月,鲁南八路军在反&ldo;扫荡&rdo;中抗击日伪军
从1928年至1934年,罗荣桓曾任营党代表、纵队政委、红军第四军政委、第一军政治部主任、江西军区政治部主任、总政治部动员部长等职,在作战、扩红、加强政治思想工作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在长征途中,罗荣桓初期随干部团行动,红一、四方面军会师后,调任第一军团政治部副主任,负责筹粮和群众工作。1936年2月,罗荣桓奉命率第一军团东征。3月,在山西中阳县关上村战斗中,红一军团一举歼敌主力独二旅。5月,东征部队返回陕西。6月,罗荣桓进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学习。 七七事变爆发后,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挺进山西,开展游击战争。罗荣桓任八路军第115师政治部主任。第115师在山西地方党和兄弟部队的支持下,先后创建了以恒山、五台山为中心的晋察冀根据地和以吕梁山为中心的晋西根据地。1938年2月,罗荣桓奉命率第115师师部和第343旅第686团从晋西出发,10月向山东挺进。第二年三四月间,到达鲁西郓城、东平一带和鲁西南地区。1939年10月,根据总部指示,罗荣桓率部向鲁南进军,创立鲁南抗日根据地。经过一年多的努力,主力部队和地方武装发展到近7万人,成为苏鲁游击战争的依托。在反&ldo;扫荡&rdo;中,他灵活运用毛泽东的军事原则,结合山东的实际情况,提出了&ldo;敌进我进&rdo;的方针,即&ldo;翻边战术&rdo;。这种战术就是当敌人向我大举进攻时,我除以小部队和一些地方游击队去对付敌人外,大部队必须同时插到敌人后方去,相机攻击敌之薄弱后方,并破坏敌之交通要道,使敌人难以在根据地内持久作战,从而粉碎敌人的&ldo;扫荡&rdo;。 罗荣桓率领山东军民,粉碎敌伪的多次&ldo;扫荡&rdo;,度过了1941年至1942年的最困难时期。1941年11月日本&ldo;中国派遣军&rdo;总司令俊六亲自指挥4个师团、3个独立混成旅团和伪军共计5万余人,向山东抗日根据地中心的沂水、临汾、费县、蒙阴之间纵横六七十里的地区实行&ldo;铁壁合围&rdo;。5月,日军兵分11路从四面八方包围了第115师师部驻地留田,最近的只有二三公里,最远的不过七八公里。这时师部仅有一营兵力,而机关人员却有5000多人,形势十分危急。在这严峻的时刻,罗荣桓镇定沉着,神态自如,站在地图面前,平静而严肃地分析敌我态势,然后提出&ldo;向西南&rdo;突围的主张。随后,亲自率作战科和部分侦察人员先行出发,观察情况,选择道路。大家沿着罗荣桓选择的路线,利用在留田东南10余公里的村庄附近东西不过一公里的间隙通过第一道封锁线,接着又在一个两公里半的间隙通过第二道封锁线。6日拂晓,我军未费一枪一弹,突破了敌人的重兵包围,最后粉碎了敌人的&ldo;铁壁合围&rdo;。当时随部队行动的波兰记者希伯称颂这次突围是&ldo;无声的战斗&rdo;,称罗荣桓的指挥是&ldo;神奇的指挥&rdo;。 1943年,罗荣桓任山东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八路军第115师政委兼代师长,以后又兼任山东分局书记,在山东地区建立了以罗荣桓为首的坚强的抗日核心。在罗荣桓的具体指导下,山东各地以主力兵团、地方部队的骨干,结合民兵和党政力量,组成&ldo;武工队&rdo;、&ldo;游击队&rdo;,深入敌占区,发动群众,建立人民武装,开展&ldo;边沿区的斗争&rdo;,打击敌人的&ldo;扫荡&rdo;、&ldo;蚕食&rdo;活动。采取政治攻势和军事斗争相结合的形式,广泛开展游击战。群众性的&ldo;地雷战&rdo;、&ldo;麻雀战&rdo;、&ldo;车轮战&rdo;、&ldo;蜂窝战&rdo;,以及虚张声势,迷惑敌人的&ldo;神经战&rdo;,沉重地打击了敌人。鲁南的铁道游击队更是扬名中外。同年11月,日军对我山东根据地沂蒙山、清河地区进行了一次轮番大&ldo;扫荡&rdo;,山东军区决定乘敌集中兵力&ldo;扫荡&rdo;上述两区域,其他地区采取守势的时机,于鲁南、滨海等地区对敌展开攻势。鲁南军区根据山东军区的命令,于11月15日首先歼灭驻费县城西南的伪军刘桂棠部1000余人。随后,滨海军区部队攻克赣榆县城,有力地策应了沂蒙山区和清河地区的反&ldo;扫荡&rdo;作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