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123

小说123>国芯科技总部在哪里 > 第37章 盘古之心eda启航(第2页)

第37章 盘古之心eda启航(第2页)

“这就是我们的第一个目标!”林轩斩钉截铁地宣布,“我的目标是,在未来半年,最多不超过一年的时间内,集中我们最强的算法和软件力量,开发出我们自己的、拥有核心知识产权的布局布线(p&R)工具的内核原型!”

“为什么是p&R?”他没有等大家提问,便自问自答,“因为p&R是连接逻辑设计(前端)和物理实现(后端)的关键桥梁!它直接决定了芯片最终的性能(时序)、功耗和面积(ppA),尤其是在高密度、低功耗的数字电路设计中,p&R的好坏至关重要!”

“我们未来主攻的方向,无论是mp3、Vcd这样的消费电子芯片,还是更长远的通信、计算芯片,都对低功耗、高集成度有着极高的要求。现有的商业p&R工具,虽然功能强大,但在针对特定工艺(比如台积电的某一代cmoS工艺)进行深度优化、以及在满足极端低功耗约束条件下的布局布线策略方面,并非尽善尽美,或者说,它们为了通用性,牺牲了太多可定制化的空间。”

“我们要做的p&R工具内核,不需要追求大而全,但必须在几个关键点上做到极致:”

“第一,深度结合工艺特性。它必须能够深度解析和利用主流代工厂(比如我们现在合作的台积电)提供的pdK信息,理解晶体管的电学特性、互连线的寄生参数、设计规则(dRc)等细节,并将其融入到布局布线的每一步决策中,实现真正的‘工艺感知’设计。”

“第二,面向低功耗优化。在布局阶段就要考虑门控时钟、电源门控等低功耗技术的物理实现,在布线阶段要优化时钟树和电源网络的结构,最大限度地降低动态功耗和静态泄漏功耗。”

“第三,高效的时序驱动。必须内置精准、快速的时序分析引擎,在布局和布线过程中,实时评估和优化关键路径的延迟,确保芯片能够满足设计频率要求。”

“第四,智能的布线算法。能够应对未来更高密度、更多布线层数的挑战,有效解决布线拥塞问题,同时考虑信号完整性(如串扰、延迟)的影响。”

接下来,林轩开始进入更深层次的技术阐述。他没有保留,将自己脑海中(实际上是来自未来的)关于现代p&R工具的核心算法思想和关键技术点,如同打开闸门般倾泻而出。

“在布局阶段,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传统的最小割或者基于力导向的方法。我设想的核心,是引入模拟退火或者其改进算法作为全局布局优化的引擎。模拟退火能够跳出局部最优解,有潜力找到更好的全局布局方案,尤其适合处理大规模、约束复杂的问题。同时,必须是时序驱动,在布局的早期就引入时序信息,将关键路径上的单元尽可能靠近放置,优化互连线延迟。我们还要考虑可布线性,在布局阶段就要预测和缓解后续布线的拥塞。”

“在**布线**阶段,要分两步走。全局布线负责规划信号网络在大区域间的路径,避免拥塞,这里可以用基于层次化或者协商拥塞的算法。详细布线则负责在具体的布线通道内完成精确的连线,需要高效的迷宫算法及其变种,并且要严格遵守设计规则。更重要的是,布线过程必须感知信号完整性,主动预测和避免串扰等问题,并对关键网络进行屏蔽或加宽处理。同时,要进行功耗优化,比如优化时钟树的结构,减少时钟网络的功耗。”

林轩一边说,一边在白板上快速地勾勒着算法流程图、关键模块和它们之间的关系。他提到的许多名词——模拟退火、时序驱动、全局布线、详细布线、信号完整性、功耗优化、pdK深度结合——在1995年的EdA领域,有些概念已经萌芽,有些算法也已存在于研究论文或某些商业工具的特定功能中。

但林轩的阐述方式,却让在场的工程师们感到了前所未有的震撼。他不仅仅是在罗列这些名词,而是将它们有机地串联起来,构建了一个清晰、完整、逻辑严密的p&R工具架构蓝图。他不仅指出了要做什么,还隐隐点明了应该如何做,甚至预见性地强调了未来几年才会成为主流焦点的信号完整性和功耗优化问题,并将其深度整合到p&R流程的核心中。

这种超越时代的认知和系统性的构想,让顾维钧、陈家俊等人瞠目结舌。他们看着在白板前侃侃而谈、仿佛对每一个技术细节都了然于胸的林轩,心中充满了困惑、震惊,甚至是一丝敬畏。这已经不是“设想”了,这简直就像是在“复述”一个早已存在、并且被验证过是成功的蓝图!林轩的知识储备和技术视野,再一次远远超出了他们的理解范围。

“这些……这些算法的复杂度和实现难度……”陈家俊喃喃自语,他试图去理解林轩描绘的蓝图,但越想越觉得这是一个无底深渊。

“具体的算法选型、实现细节和整体的软件工程开发,”林轩似乎看穿了大家的疑虑,用不容置疑的语气说道,“我会亲自来抓,我会提供核心的算法思路和架构设计。你们的任务,是理解它,实现它,优化它!”

他转向顾维钧:“老顾,你经验最丰富,对整个芯片设计流程,特别是后端物理实现的理解最深刻。这个项目,由你来牵头负责。你需要尽快熟悉相关的算法理论,并搭建起项目框架。”

他又看向陈家俊和另外几位工程师:“家俊,还有你们几位,在算法和软件实现上是我们的精锐。你们将是这个项目的核心开发力量。我会根据你们各自的特长,分配具体的模块任务。”

“人手不够,我会立刻让hR去想办法,从外面高薪招聘真正熟悉底层算法、精通cc++编程、有大型软件项目经验的人才加入。我们初期不追求功能的全面性,不追求用户界面的友好,甚至可以没有图形界面!我们的核心目标,就是构建起这个p&R工具的核心算法框架,用实际的测试案例,去验证我们这套架构和算法的可行性、高效性,以及相比现有商业工具,它在低功耗、高密度设计上的潜在优势!”

林轩的话语充满了力量和决心,仿佛已经看到了成功的曙光。

顾维钧感到自己的心脏在剧烈跳动。他抬起头,看着林轩那双燃烧着信念的眼睛。肩上的担子从未如此沉重,眼前的挑战也从未如此巨大。这是一个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失败的风险极高。但是,林轩描绘的那幅自主掌控核心技术的蓝图,那种摆脱束缚、引领未来的前景,以及林轩本人那份仿佛能劈开一切艰难险阻的不容置疑的自信,却又像一块巨大的磁石,深深地吸引着他,点燃了他内心深处那份属于工程师的、挑战极限的渴望。

沉默良久,顾维钧深吸一口气,重重地点了点头,声音有些沙哑,却异常坚定:“好!林生!既然你决定了,我这条老命就交给你了!我……尽力而为!”

有了顾维钧的表态,陈家俊和其他几位年轻工程师虽然心中仍有万千疑虑和对未知的恐惧,但看到老板如此笃定,技术领头人也已领命,他们互相看了看,也咬着牙纷纷点头表示:“我们听林生的安排!”“我们愿意尝试!”

会议室里的气氛,从最初的震惊、疑虑,逐渐转变为一种被巨大目标所驱动的、带着悲壮色彩的决心。

“很好!”林轩满意地点点头,“这个项目,关系到芯启科技的未来根基,需要绝对保密。我给它定一个内部代号——”

他在白板上,用力写下了两个字:

盘古

“盘古开天辟地,”林轩的眼中闪烁着慑人的光芒,“我们也要用自己的双手,为芯启科技,为中国的芯片产业,开创一片属于我们自己的EdA天空!”

这场在观塘工业大厦小会议室里召开的闭门会议,标志着芯启科技内部代号为“盘古”的自主EdA研发项目,正式、秘密地启动了。

这颗种子,在芯启科技刚刚解决温饱问题、根基未稳之时便被悄然埋下。它承载着林轩内心深处最大的野心和最深远的布局,也预示着芯启科技从一开始就选择了一条与同时代所有芯片设计公司都截然不同的、异常艰难却又可能通往伟大的发展道路。

当然,所有人都清楚,选择这条道路的代价,将是难以想象的巨大资源投入,是对公司本就脆弱的现金流的持续严峻考验,是研发过程中必然会遭遇的无数技术难关和挫折。

“盘古”计划,是林轩为芯启科技未来埋下的最重要的一颗棋子,但它究竟会将芯启科技引向辉煌的彼岸,还是拖入无底的深渊?没有人知道答案。

只有林轩自己,望着白板上那两个力透纸背的大字,眼神深邃,充满了对未来的笃定。因为他知道,这是必由之路,也是唯一正确的路。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