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子百家散文(1)
1、《老子》
简介:
《老子》书(后来称为《道德经》凡81章,约五千字,基本上是韵文。它大概是老子的后学者根据他的学说加以发挥补充而成的,成书于战国时代。
《老子》在先秦诸子中,是宣扬道家思想的最重要的着作。她涉及对宇宙、人事各方面的认识,内容丰富。
老子作为没落奴隶主阶级的思想代表,反映着当时一部分没落奴隶主贵族在现实生活面前无可奈何的心情,因而,对于人治,甚至对于文化,都抱着消极否定的态度,认为理想的生活是清静无为,复返自然。
老子的唯心主义哲学从根本上来说,是反映当时历史条件下,没落奴隶主阶级的立场和愿望的。
但是《老子》这部书里也包含着一些有价值的思想。例如对于混乱社会的批判态度,在认识自然方面的唯物主义因素,特别是解说事物所表现的朴素的辩证观点,都是值得重视的。
老子的思想对后世的影响很大。韩非、司马迁和王充等从他那里吸取了唯物主义的因素。一些唯心主义者则把他的唯心的一面加以扩充和利用,形成了所谓“黄老之学”和“玄学”。
六朝的一些文人,更奉《老子》为经典。因而老子的思想成为当时社会思潮的巨流,影响很大。到了唐朝,陆德明的《经典释文》还专门为《老子》做了音义。
一九七三年十二月,从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中发现了甲、乙两种写本的《老子》,距今已二千多年,是目前所能见到的《老子》一书的最古本子。
《老子》较重要的注本是魏时王弼的《老子注》和后人假托题作“汉河上公撰的《老子章句》。今人整理研究成果,如马叙伦的《老子校诂》,可参考。
老子小传:
老子,生卒年不可详考,后人根据《史记》推断他比孔子约大二十岁,约生于公元前570年(周灵王初年)。
春秋时期思想家,道家创始人。《史记》的《老子列传》,说他是春秋时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姓李名耳,字伯阳,曾任周“守藏室之史”(管理藏书的史官)。
孔子到周,曾向老子问礼。据传老子退隐后着《老子》,但《老子》一书是否为老子所着,历来有争论。
以下介绍老子的文章:“四章”
原文: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弊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老子》
释义:
这里所选的是《老子》的第二、二十二、六十四、八十章。前三章虽然意在发挥清静无为的思想,在论证中却表现了朴素的辩证观点。
如“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说明了事物的存在并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依存的。有无、难易、长短、高下等的关系都是事物对立统一的表现。
最后一章可以代表《老子》的社会思想,就是回到原始的淳朴的社会,也就是所谓归真返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