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六红色飓风:末代沙皇到苏维埃(1856-1991)
第二十六章解冻与冰封:赫鲁晓夫到勃列日涅夫时代(1953-1982)
第三节勃列日涅夫主义:帝国扩张与内部停滞
一、钢铁洪流碾碎春天:布拉格的血色黎明
历史的长河在1968年的那个特殊时刻泛起了血色的涟漪。8月21日凌晨,当整个世界还沉浸在梦乡之中,布拉格这座宁静的城市却被打破了往日的祥和。坦克履带的轰鸣,如同恶魔的咆哮,无情地撕裂了夜的宁静,惊醒了沉睡中的市民。
捷克斯洛伐克第一书记杜布切克,这位怀揣着改革梦想,试图打造“带人性的社会主义”的领导者,此刻正陷入了一场噩梦。当苏联空降兵如鬼魅般从天而降,闯进他的住所时,他还穿着那件印有“爱与和平”的睡衣。他被粗暴地用枪托砸醒,还没来得及反应,就被一群如狼似虎的士兵控制住。
杜布切克的改革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他希望在社会主义的框架内,赋予人民更多的自由和权利,让社会更加开放和民主。他的理念得到了许多捷克斯洛伐克民众的支持,一场改革的春风在这片土地上悄然吹起,人们对未来充满了希望,这便是“布拉格之春”。然而,他的改革触动了苏联的敏感神经。在苏联看来,捷克斯洛伐克的这种改革可能会引发连锁反应,威胁到整个社会主义阵营的稳定。
很快,杜布切克被按在了克里姆林宫的谈判桌上。勃列日涅夫叼着雪茄,以一种居高临下的姿态俯视着他,冰冷地说道:“同志,你的天真会毁了整个社会主义阵营。”这句话仿佛是一道死刑宣判,将杜布切克的改革梦想彻底击碎。
与此同时,布拉格的街头则是另一番悲壮的景象。少女们手捧着鲜花,勇敢地走向t-62坦克,将鲜花插进坦克炮管,她们试图用柔弱的花朵来对抗钢铁的洪流,表达着对和平的渴望和对入侵的抗议。青年们更是用自己的身体阻挡装甲车的前进,他们毫不畏惧,用血肉之躯来扞卫自己的国家和改革的成果。
一名苏军士兵在日记中这样记载:“他们举着列宁画像骂我们是侵略者,这比子弹更让人痛苦。”这句简单的话语,却透露出了战争的残酷和人性的挣扎。这些苏军士兵或许也是怀着复杂的心情来到这里,他们面对的不是敌人,而是一群热爱和平、渴望自由的人民。
勃列日涅夫的命令如同铁律一般,20万华约军队、6300辆坦克在48小时内迅速占领了捷克斯洛伐克全国。所有的电台都被严格控制,只准播放《国际歌》,试图用这种方式来统一思想,掩盖入侵的本质。当杜布切克被押上飞往莫斯科的专机时,舷窗外是被焚毁的《两千字宣言》,纸灰如黑雪般飘落。这份宣言是捷克斯洛伐克改革派的重要纲领,它的焚毁象征着改革的失败和自由的被扼杀。
据统计,1968年的这次入侵造成了137名捷克斯洛伐克平民死亡,苏军阵亡96人,还有500人“意外”自杀。这些冰冷的数字背后,是无数家庭的破碎和无数生命的消逝。布拉格之春就这样在钢铁洪流的碾压下,化为了泡影,只留下了血色的黎明和人们心中无尽的伤痛。
二、“有限主权论”:新沙皇的镀金枷锁
1968年11月,在克里姆林宫的会议大厅里,一场影响深远的会议正在召开。勃列日涅夫举起水晶杯,神情严肃地向各国共产党领袖宣布:“社会主义大家庭的利益高于国家主权!”这句话如同一声惊雷,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天空中炸响,“勃列日涅夫主义”由此被铸成铁律。
这一理论的提出,实际上是苏联为了维护其在社会主义阵营中的绝对领导地位而采取的一种手段。它将东欧各国视为莫斯科的封邑,认为苏联有权用刺刀来维护所谓的“正统”社会主义。这种理论就如同中世纪的领主宣言,东欧各国在苏联的眼中,只是其统治下的附属品,没有真正的主权和独立地位。
波兰领导人哥穆尔卡在台下苦笑,他想起了十二年前的匈牙利事件。当时,赫鲁晓夫至少还假惺惺地说是“应匈牙利政府请求”,给自己的干涉行为披上了一层合法的外衣。而如今,勃列日涅夫却如此赤裸裸地提出“有限主权论”,毫不掩饰苏联对东欧国家的控制欲望。
在东欧各国中,各国对“勃列日涅夫主义”的态度各不相同。保加利亚的日夫科夫率先献媚,他甚至表示“我们连军队番号都改用俄语数字!”这种谄媚的行为,反映了保加利亚在苏联的强大压力下,不得不选择屈服。而罗马尼亚的齐奥塞斯库则表现出了不同的态度,他悄悄扩充军备,在国境线埋下反坦克桩。齐奥塞斯库深知,“有限主权论”对罗马尼亚的主权和独立构成了严重威胁,他试图通过加强自身的军事力量来保卫国家的安全和独立。
最具讽刺意味的是,当197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时,勃列日涅夫给卡特总统发电报称:“这是应阿富汗合法政府请求的兄弟援助”。白宫官员看着电报冷笑,他们评论道:“这抄袭我们越南战争的台词都不改标点!”苏联这种自欺欺人的做法,充分暴露了“勃列日涅夫主义”的虚伪本质。所谓的“有限主权论”,不过是苏联为了实现其扩张野心,干涉别国内政的借口罢了。
“有限主权论”就像一副镀金的枷锁,表面上看起来华丽耀眼,但实际上却紧紧地束缚了东欧各国的发展。它限制了各国的主权和自由,使得东欧各国在苏联的阴影下失去了自主发展的空间。这种理论也在社会主义阵营内部引发了严重的矛盾和分歧,为后来苏联的解体埋下了隐患。
三、黑金迷梦:伏特加里的泡沫经济
1973年10月,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这场战争如同一场风暴,引发了全球性的石油危机。国际油价从每桶3美元飙升至12美元,石油价格的大幅上涨,让拥有丰富石油资源的苏联迎来了一个看似繁荣的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