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后,张启突然叫住他:“小哥留步。我初来乍到,人生地不熟,想打听打听,这一片儿有没有那种或者消息特别灵通、啥事儿都能办成的‘办事通’之类的人物?”
店小二闻言,随后凑近张启,压低声音说:“客官,您问这个干啥呀?办事通,您可以去寻寻‘万事全’万爷,他在城东开了家酒楼,人脉广得很,不管是找门路、牵线搭桥,还是打听消息,只要花够银子,就没有他办不成的事儿。”
店小二说完,转身快步离去。没过多久,热气腾腾的碧螺春被端上桌,几碟精致茶点依次摆开。
张启从怀中掏出一枚5两的银锭递过去,店小二双手接过,眼睛瞬间亮了一下,满脸堆笑说道:“客官出手可真阔绰!稍后为您找零。”
说罢,小心翼翼地将银锭收入怀中,又一溜烟儿地忙活去了。
此时,张启的注意力被说书先生洪亮的声音吸引过去。先生手中折扇“啪”地一合,神色夸张,口中念道:“且说那书生,行至荒郊野外,夜色渐浓,正发愁无处投宿,忽然发现前方有一间寺庙上面写着“兰若寺”。。。。。。!”
听到“兰若寺”三字,张启心中猛地一动,他瞬间来了精神,身子前倾,眼睛紧紧盯着说书先生,耳朵也竖得笔直,生怕错过任何一个字,想瞧瞧这明朝人口中的兰若寺,与自己记忆中的故事有何异同。
这时,小二脚步轻快地走了回来,手里拿着4个一两的银子还有几枚铜钱,恭敬地放在张启面前的桌子上。
张启微笑着,随手把找零的铜钱推给小二,说道:“小哥,这点儿赏钱给你啦。我再问你个事情,刚才说书先生说的‘兰若寺’,到底是真是假呀?”
小二脸上的笑容更盛了,忙不迭地把赏钱收起来,点头哈腰地回答道:“客官,这兰若寺嘛,是真有其寺的。就在离这儿十几里地的黑山脚下。不过呢,寺里早就没了和尚,早年间听长辈说闹鬼,已经荒废好些年了。平时啊,都没什么人敢往那儿去。”
张启听了小二的话,微微皱眉,接着又问道:“那除了兰若寺,这附近还有哪些闹鬼或者有妖怪的地方啊?”
小二听了,脸上露出些许犹豫之色,左右看了看,见周围没有其他客人注意他们,便压低声音说道:“客官,要说这附近闹鬼有妖的地方,还真有几个。我们平安城这一块,城西北就在城西北的那片乱葬岗,听说一到晚上,就有阴森森的鬼火到处飘,还时不时能听到凄惨的哭声。
城南有一口枯井,以前有个丫鬟被主人家冤枉,投井自尽了。从那以后,每到月圆之夜,井里就会传出奇怪的声音。
城东十里外的黑风林也邪门得很。林子里常年雾气弥漫,阴森森的,进去的人常常会迷路,而且还能听到各种奇怪的叫声,就好像有什么东西在暗处盯着你。传说林子里有树妖,会把靠近的人拖进地里,再也出不来。
张启听闻小二所言那些模棱两可的回答,眉头微蹙,不耐烦地挥了挥手,接着追问道:“那施家镇以及草芦居士,你可曾听过?”
小二一脸茫然,挠了挠头,诚实地摇了摇头,表明自己既未听闻过这个地方,也不认识这号人物。
张启心中暗自思忖,时光悠悠,已过去这般长久,如今想要找寻那施家镇,谈何容易,就连它究竟位于何处,都毫无头绪。
念及此处,张启端起茶杯,仰头灌了几口茶水,试图压下内心的烦躁与焦虑。
片刻后,他将茶杯搁下,心中已有了打算,决定先去把当下棘手的身份问题解决了。毕竟在这个陌生的时代与地方,去哪都需要路引的。
张启离开茶馆,在街上很快寻到裁缝铺。铺子不大,布帛香弥漫,成衣挂满墙。他进店便对迎上来的胖掌柜说:“订几套上等料子的道袍。”
在金钱的攻势下,掌柜喜笑颜开,拍胸脯保证:“店里有好绸缎,俩时辰准交货!”
张启出了裁缝铺,一路打听,来到气派的“万记酒楼”。这酒楼雕梁画栋,红灯笼高挂。他走进人声鼎沸的店内,径直走向柜台,对伙计言简意赅道:“找你们万老板,快去通报。”伙计见他气度不凡,不敢耽搁,匆匆往后院去了。
没多会儿,一道魁梧身影从内堂大步走出。这中年男人身形强壮,身着玄色劲装,肌肉将布料撑得紧绷,双臂粗壮,脸上一道浅浅疤痕,为他添了几分狠厉之色。他目光如隼,紧紧盯着张启,上上下下打量个遍,眼神中满是审视与探究。
张启见状,二话不说,利落地从怀中掏出2两银子递过去。男人愣了一瞬,旋即反应过来,伸手接过银子,在指尖掂量几下,脸上的冷峻缓和了些。
嘴角微微上扬,瓮声瓮气说道:“跟我来。”说罢,转身在前头带路,步伐沉稳有力,领着张启朝楼上走去。
在转了几个弯之后,张启终于来到了一间装饰颇为华丽的房子里。房门打开的瞬间,一股淡淡的熏香气息扑面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