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天对于那所谓的“王”的称号,内心着实没有太过在意。在他看来,自己所做的一切,皆是为了守护这片深爱的土地,为了护佑万千子民,名号不过是虚名罢了。
然而,这一事件却如同一颗巨石投入平静的湖面,在整个国家激起了轩然大波!遥想往昔,上一次出现汉人王爷,那已是久远之前吴三桂、尚可喜等人的时代了。岁月悠悠,如今王小天以雄踞东北和外蒙古的磅礴之势,再次成为举国上下瞩目的焦点人物。
消息如同长了翅膀一般,迅速传遍了大江南北。当人们得知王小天以雷霆万钧之势,一举击溃了那曾经不可一世的沙俄军队时,无不为之惊叹。沙俄,那可是横跨欧亚大陆的庞大帝国,其军事力量向来强大无比。然而,在王小天的指挥下,护国军却如猛虎下山,将沙俄军队打得节节败退。那一场场激烈的战斗,仿佛还在人们眼前浮现:护国军战士们奋勇向前,喊杀声震天动地,他们用鲜血和生命扞卫着祖国的尊严。
而当人们又听闻王小天将那同样野心勃勃、不可一世的日本侵略者打得落花流水时,心中的敬佩之情更是油然而生。日本,这个在近代史上屡屡侵略中国的国家,其军事装备和训练水平都不容小觑。但王小天凭借着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护国军顽强的战斗意志,硬是将日本侵略者打得毫无还手之力。
最让人们感到振奋和自豪的,莫过于得知王小天成功收复了曾被沙俄野蛮侵占的外东北以及辽阔的外蒙古。那片广袤的土地,曾经是中华民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却不幸沦为了沙俄的殖民地。如今,在王小天的努力下,失地得以收复,祖国的大好河山再次完整地呈现在人们面前。
“王小天将军真是太厉害了!他为我们收复了这么多土地,这个‘王’的尊号他当之无愧啊!”一位老者激动地说道,眼中闪烁着泪光。
“是啊,是啊!他不仅打败了沙俄和日本,还让我们的土地失而复得。这样的英雄,就该得到这样的荣耀!”一位年轻人附和道。
在民间,王小天的事迹被人们传颂着。街头巷尾,人们都在谈论着他的英勇事迹。孩子们在玩耍时,也会模仿着护国军战士的样子,喊着口号,仿佛自己也置身于那激烈的战场之中。
清政府原本满心无奈地被迫给王小天封王,只盼着能借此暂时稳住局势,却未曾料到这一举措竟带来了意想不到的连锁反应。
消息传开后,在整个国家的豪门大族间引发了轩然大波。这些平日里养尊处优、追逐权势与荣耀的家族,看到王小天因赫赫战功而获封尊位,心中那股渴望为朝廷效力、建功立业的火焰瞬间被点燃。
“瞧瞧人家王小天,凭借自身的本事为国家立下不世之功,便得了如此荣耀。我们又何尝不可?”一位豪门大族的族长在家中召集族人商议时慷慨激昂地说道。
“族长所言极是!如今国家正值多事之秋,正是我们施展抱负的好时机。若能为朝廷立下功劳,取得爵位,那可是光宗耀祖的大事啊!”一位年轻的子弟眼中闪烁着炽热的光芒,迫不及待地说道。
于是,在这股风气的带动下,不少豪门大族纷纷行动起来。他们凭借着家族雄厚的财力和广泛的人脉资源,开始组建自己的力量。
有的家族出钱资助那些有志之士投身军旅,为朝廷招募训练新兵;有的家族则利用自己的商业网络,为前线的军队提供物资支持;还有的家族直接将家族中的子弟送往战场,在战火中磨练自己,期望能像王小天一样建功立业。
在京城,一些原本对朝廷事务不太上心的世家子弟,如今也纷纷投身到各种为国效力的事务中。他们在朝堂之上积极建言献策,为朝廷出谋划策,希望能得到皇帝的赏识。
“陛下,如今国家需要人才,我们这些世家子弟愿为国家效力,恳请陛下赐予我们机会。”一位世家子弟在朝堂上恭敬地说道。
皇帝看着这些意气风发的年轻人,心中也感到一丝欣慰:“诸位爱卿既有此心,朕甚是欣慰。望你们能为朝廷多做贡献。”
而清政府也因此得到了不少实质性的支持。这些豪门大族的加入,不仅充实了朝廷的兵力和财力,还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朝廷的局势。
在东北和外蒙古地区,王小天得知这一消息后,微微点头,心中暗自思忖:“看来清政府这一举动倒是意外地激活了朝廷内部的活力。只是,他们能否真正为朝廷带来实质性的改变,还需拭目以待。”
王小天深知,虽然清政府暂时得到了豪门大族的支持,但朝廷内部的矛盾和问题依然存在。那些心怀不轨的人依旧在暗中窥视着,试图寻找机会扳倒他。
“将军,如今清政府得到了豪门大族的支持,我们该如何应对?”一名将领忧心忡忡地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