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当初,沙俄军队装备精良,来势汹汹,似乎不可战胜。但我护国军毫不退缩,以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斗志与之周旋。在战场上,将士们冲锋陷阵,视死如归,用生命扞卫着国家的尊严和领土的完整。
如今,外蒙古和外东北的百姓重新回到了祖国的怀抱,他们欢呼雀跃,感恩戴德。而我护国军也将继续守护这片土地,确保不再让外敌染指。
吾深知,此次胜利来之不易,实乃将士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吾亦会继续努力,加强边防,训练士卒,以防沙俄再次来袭。
愿朝廷能够重视边防,给予护国军更多的支持,共同守护我大清的江山社稷。
征东将军王小天敬上”
写完信后,王小天放下笔,长舒了一口气。他站起身来,走到营帐门口,望着远方,心中思绪万千。只是不知,远在京城,被八国联军打得逃出紫禁城的慈禧太后,看到此等消息会是何表情。或许她会为这失而复得的领土感到欣慰,又或许她会感慨万千,悔恨当初未能励精图治,保卫国家。
他知道,这封信或许会引起清政府的震动。毕竟,外蒙古和外东北的收复是一件大事,对于摇摇欲坠的清政府来说,无疑是一剂强心针。
然而,王小天也明白,自己虽然收复了失地,但护国军的发展依然面临着诸多挑战。沙俄不会善罢甘休,其他列强也可能会趁机而动。
在清政府那摇摇欲坠的统治架构中,王小天的这封信如同一颗重磅炸弹,瞬间在朝堂之上掀起了轩然大波。
慈禧太后身处逃亡途中,身边的侍从们虽尽力维持着秩序,但难掩那仓皇落魄的氛围。当这封信被呈到她面前时,她起初的眼神中满是难以置信,仿佛眼前的一切只是一场荒诞的梦境。她颤抖着双手,反复看了几遍信上的内容,每一个字都像是重锤一般敲击在她的心头。
那眼中闪过的复杂神色,包含了震惊、忧虑、无奈与一丝不易察觉的忌惮。震惊于王小天在东北竟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势力已然壮大到这般地步;忧虑着清政府如今脆弱的统治局面,在这内忧外患之际,又多了一个难以掌控的强大势力;无奈于朝廷如今的式微,面对王小天的护国军,竟显得如此无力;而那一丝忌惮,则源于王小天那隐隐有脱离掌控之势的态势。
此时的清政府,早已不复往日的辉煌。朝廷内部,各方势力争斗不休,官员们只顾着争权夺利,对于国家的安危和百姓的疾苦早已置若罔闻。面对沙俄的侵略,他们无力抵抗,导致大片领土沦陷,百姓流离失所。而王小天的护国军在东北和外蒙古地区崛起,犹如一股清流,收复失地,保卫百姓,却也让清政府感到如鲠在喉。
王小天如今控制的土地已经极为广阔,他的势力范围涵盖了东北和外蒙古的大片区域。在那些地方,他推行自己的政策,发展经济,训练军队,建立起了完善的管理体系。朝廷的命令在他那里如同废纸一般,毫无作用。曾经朝廷在东北和外蒙古设置的官员,早已被王小天驱逐出去,那些官员们有的仓皇逃窜,有的则投靠了王小天。
如今,王小天虽然名义上还是清政府的官员,但实际上已经是一个独立的势力。他有着自己的军队、政府和百姓,对于清政府,他只是保持着一种表面的臣服,以维持自己在朝廷中的合法地位。
朝堂之上,大臣们也纷纷议论起来。
一位保守派的大臣皱着眉头,忧心忡忡地说道:“太后,这王小天如今势力渐大,已不受朝廷控制。长此以往,恐成大患啊。”
慈禧太后微微颔首,眼中闪过一丝忧虑:“朕也为此事担忧。只是如今朝廷自身难保,又能有何办法?”
一位主战派的大臣则站了出来,慷慨激昂地说道:“太后,臣以为不能任由王小天发展壮大。应立刻调集大军,前去征讨,以维护朝廷的威严。”
慈禧太后摇了摇头,无奈地说道:“如今朝廷兵力空虚,哪还有能力去征讨王小天?若是强行出兵,只怕会引发内乱,让沙俄有机可乘啊。”
另一位大臣则提出了招安的想法:“太后,或许可以招安王小天,将其纳入朝廷麾下,让他为朝廷效力。”
慈禧太后沉思片刻后说道:“招安也不是不可行,只是这王小天如今野心勃勃,谁知道他是否真心归顺朝廷?若是他心怀不轨,日后必成大患。”
大臣们纷纷议论起来,有的主张招安,有的主张打压,一时间朝堂之上议论纷纷,却始终没有一个定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