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武将也忍不住开口道:“太后、皇上,王小天在战场上奋勇杀敌,其麾下将士皆英勇无畏。若不给予他们丰厚的物质赏赐,恐将士们的士气受挫。臣建议,赏赐王小天大量的金银财宝、土地田产,以及一些实权职位,让他能够更好地统领军队,为朝廷效力。”
然而,又有大臣提出担忧:“王小天如今实力已大,若再给他过多的权力和财富,万一他日后生出异心,朝廷将难以制衡。依臣之见,可在给予一定赏赐的同时,派遣亲信大臣前去监督,以防他有不轨之举。”
满朝文武各执一词,争论得面红耳赤,互不相让。慈禧太后静静地听着众人的议论,心中却在权衡着各种利弊。她深知王小天的实力和影响力,也明白朝廷目前的处境。一方面,她不想因为赏赐问题而引起朝廷内部的纷争;另一方面,她又担心王小天的势力过于强大,会对朝廷的统治构成威胁。
光绪帝也在沉思着,他深知此事关系重大,关乎朝廷的稳定和未来的发展。他缓缓说道:“众卿所言,皆有其道理。只是,这赏赐之事,需得周全考虑,既要彰显王小天的功绩,又要让朝廷的赏赐合理得当,不能引起其他将领的不满,更要确保朝廷对他的管控。”
慈禧太后微微颔首,说道:“皇儿说得对。此事关系重大,不可仓促决定。朕以为,可先让王小天上奏一份请赏的折子,看看他自己的想法,再结合众卿的意见,做出最终的赏赐决定。”
光绪帝连忙点头称是:“母后所言极是。就依母后之见,先让王小天上奏请赏折子。”
于是,慈禧太后传下旨意,让王小天上奏请赏折子。王小天接到旨意后,心中十分感激朝廷的重视。他思索片刻,便提笔写下了请赏折子,详细陈述了自己及将士们在战争中的付出和功绩,并谦虚地表示,此次胜利是全体将士奋勇杀敌的结果,希望朝廷能够对将士们进行适当的赏赐。
王小天的请赏折子很快就送到了紫禁城。慈禧太后和光绪帝仔细阅读后,再次召集满朝文武商议。
经过一番激烈的讨论,最终达成了一个相对折中的赏赐方案:封王小天为一等公爵,赏赐黄金千两、白银万两,并赐予他在京城的一座大宅子;对王小天的将士们也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赏赐,每人赐予一定数量的银两和物资;同时,在京城举行一场盛大的庆功宴,邀请王小天及其将士们进京,让全京城的百姓都来为他们欢呼喝彩。
这个赏赐方案既彰显了王小天的功绩,又照顾到了将士们的利益,也让朝廷的其他将领不会感到不满。慈禧太后和光绪帝对这个方案十分满意,随即下令按照方案进行赏赐。
消息传出后,满朝文武皆大欢喜,京城的老百姓们也纷纷奔走相告,为王小天及其将士们的胜利而欢呼雀跃。
王小天接到赏赐旨意的那一刻,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一抹意味深长的笑容。然而,这笑容背后,却是深深的忧虑与审慎。
“哼,开什么玩笑。”王小天心中暗自思忖,目光中透露出一丝冷峻与坚定,“如今我势力在东北,吉林城已被我攻打,如今外蒙古也在我的掌控之中。我如今的势力,已足以让朝廷忌惮,我岂能轻易前往京城?万一被他们扣下,那我多年来的心血岂不是付诸东流?”
想到此处,王小天微微皱眉,目光中闪过一丝狡黠。他深知朝廷的心思,如今自己势力渐强,已成为朝廷眼中的心腹之患。若此时前往京城,无疑是自投罗网。
“爵位,金钱,收了。”王小天轻声说道,仿佛是在做着一个艰难的决定。他明白,接受这些赏赐,既能安抚朝廷那猜忌的心,又能让自己的势力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合法化,为日后的发展打下基础。
然而,当提到宅子和进京之事时,王小天却果断地摇了摇头。“宅子和去京城,推脱军务繁忙不要。”他微微皱眉,目光坚定地说道,“进京?那可不是什么安全之地。如今我在外蒙古,麾下将士众多,局势尚未完全稳定,我若此时离开,万一出现什么变故,后果不堪设想。况且,那京城之中,各方势力错综复杂,我若去了,难免会成为他们的棋子,任人摆布。”
王小天的亲信将领们听闻此言,纷纷点头表示赞同。“司令英明!如今外蒙古刚刚收复,局势还不稳定,我们确实不能轻易离开。而且,那京城之中,谁知道会隐藏着多少阴谋诡计。”
王小天微微颔首,继续说道:“没错,我们现在最重要的是巩固在外蒙古和东北的势力,让这片土地真正成为我们的根基。至于朝廷的赏赐,我们巧妙地接受一部分,既能显示我们对朝廷的忠诚,又能避免陷入他们的掌控之中。”
于是,王小天开始着手安排。他让手下将领们低调地接收朝廷赏赐的爵位和金钱,同时对外宣称自己因军务繁忙,暂时无法进京接受宅子和赴京领赏。
消息传出后,朝廷中的一些大臣们听闻王小天拒绝了进京,心中暗自窃喜,以为朝廷的掌控之策奏效了;而另一些大臣则心存疑虑,担心王小天此举是在积蓄力量,日后会有更大的野心。
外蒙古和东北的老百姓们得知王小天拒绝了进京,却纷纷拍手称快。他们知道,王小天留下来,是为了继续守护这片土地,让他们能够过上安稳的生活。
而王小天则在自己的营帐中,继续谋划着未来的发展。他深知,这场与朝廷的博弈才刚刚开始,他必须小心翼翼,步步为营,才能在这复杂的局势中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