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卢喷喷本来打算给荀家的赏赐。
让荀彧担任新版《荀子》的总勘校。
这种署名权一般以往都属于他和皇甫嵩、朱儁或者张让赵忠他们的。
另外所有刊发的《荀子》书册后面,都加印一页。
专门讲述荀氏献书的义举,彰显荀氏的道德名声。
并点出荀子理念与朝廷取士标准的相符性。
等于是官方认证教科书了。
果然如荀彧所料,荀子之学在司州四郡大兴。
并州那边也火爆起来。
至于其他州郡,暂时还影响不到。
你不是要兴你祖辈学说么,这样够不够?
卢喷喷虽然欣赏荀彧,其实还不到征辟他为太傅长史的程度。
因为逐渐意识到举荐制与征辟制的缺陷后,卢喷喷对自己手头上的人事权力使用很谨慎。
庚哥提出的以试取士的方式,令他眼前一亮。
虽然并不觉得考试就能考出来真才实学,但他也知道总比那靠传扬和个别人的点评出来的名声更可靠些。
反正已经在试着搞各级公务员的考核标准了。
卢喷喷也觉得,以实际任事的具体标准与效果来选拔人才,远比靠名声来的靠谱。
在他看来考试也就是个敲门砖,让你获得任事的资格而已。
如果连考试这么简单的标准都通不过,那还是算了。
鉴于这种想法,他希望自己身边的事务官也是通过实务一步一步考核提升上来的。
而不是自己个人好恶的征辟和亲戚朋友的举荐。
但谈话的过程中卢喷喷了解到,荀彧是打算等河南尹取士的时候去考个郎官。
那他对别人的嘉奖,就有点耽误别人温习学识考取好成绩了。
这会儿荀彧三十一二岁,也差不多成熟了。
卢植觉得他才干足够,再从郎官做起有点浪费人才。
因此才给了他个太傅长史的职位。
意思是带在身边好好看看,如果真的可靠是想引荐给庚哥的。
说是尊重逐级选拔,但引荐与举荐对他们已经是近乎本能。
他并没有意识到这种操作已经违背了他觉得更靠谱的逐级选拔制度。
荀彧也没想到献书一事,能让自己跳过科试直接入仕。
并且这位置还不低。
他不免动了些心思,想让荀氏其他人也能照他的例子入仕。
但想了想,他还是打消了这种想法。
这是特例,属于侥幸,不能成为常例。
他必须让荀氏子孙尽快熟悉科试入仕的晋升之路,不能让他们心存侥幸的等待捷径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