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伊格兰特……她真的脱胎换骨了啊!
最好的佐证,就是影片结束后,所有观众集体起立,在放映厅内进行了长达五分钟的集体鼓掌。
没有一个人离开,所有人都被这次脱胎换骨的乔伊给震住了。
她脱离了好莱坞那种美式思维的模式,来到法国,拍出了一部地地道道充满了欧式风格的叨叨逼逼文艺片。
她的潜力,果真是大而无穷!
皮埃尔恐怕要失望了,他之前的那番对于《罗拉》的言论,已经在第一时间,被影迷们回击了回去。
谁说乔伊需要跌爬滚打几次才能理解泛欧哲学?
人家他、妈、的第一部欧洲片就把泛欧哲学玩转得溜到不行!
她……真的做到了,脱胎换骨。
达伦诺夫斯基在看完这部电影后,都来不及走出电影院,怀着一种激动万分的心情,在手机上敲下了自己的影评稿,甚至连敲击按键的手都还是抖的。
“乔伊格兰特,这位不走寻常路的鬼才导演,她摈弃了一贯的美式口味,摈弃了一贯奥斯卡的口味,摈弃了好莱坞主流路线,拍摄出了一部邪典迥异的影片。”
“纵观整部电影,文艺高雅只是表象,深层次的是压抑而绝望的主题元素,将人性中的黑暗与性格分裂下用硬朗桀骜的诠释方式体现出来。”
“这部《罗拉》……只能用脱胎换骨来形容。”
“一个你从未见过的乔伊格兰特!”
[正文第129章129]
就在小范围上映之后,《罗拉》的口碑一跃而上,即使它至今只斩获了140万的票房成绩,但是这都不妨碍它在口碑上的锦绣无边。
许多影迷都纷纷要求《罗拉》进一步扩大上映范围,可以让他们一睹为快。
法国19家媒体给予《罗拉》的综合评分已经高达95分,更别提法国的影迷评分网站,这部电影评分的人数很少,因为看过的人不多,但是正因为评分的人数少,才导致它的分数越发偏高。
这个著名的影评网站可是已经很多年没有出过一部评分如此之高的电影了。
鲜少的影迷留评,基本都是长篇大论的基于电影的影评。因为这部电影可以探讨的东西实在太多了,导演很多暗留的伏笔都没有给出明确的答复,将这些悬念留给了观众们。
所以在《罗拉》的主页面,大长评的数量非常多,这种把很多分析和悬念留给观众的做法有利有弊。
最典型的成功和失败并存的例子大概就是《穆赫兰道》,这部电影非常经典的诠释了“如果影迷比导演脑洞还大,就会出现被解读过度的现象”。
而《罗拉》的那些悬念都留得恰到好处,激起了人们讨论到欲、望。
在小规模上映了一周之后,吕克贝松决定将《罗拉》进一步铺开来上映。
对于一部口碑如此优秀的电影,铺开来上映也是意料之中的结果。
一时间,《罗拉》将在全法国1000家院线同时上映,许多影迷欢欣鼓舞,因为终于能在方便的范围内观看到《罗拉》啦!
《罗拉》也一跃从排名21位如此末尾的排名到了第7位。
同期上映欧洲本土电影并且排在乔伊前面的基本都是深受法国民众喜爱的一些欧洲本土导演的电影,如排在首位的《暴力街区13》、还有《非法入境》、《枕边的男人》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