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那年秋天,长岛和新英格兰居民到国内别处旅行,发觉那些平时消息灵通的人有不少竟不知有风灾这么一回事,不禁惊讶。这一部分是由于风灾影响太大之故。风到后开头那二十四小时,《纽约时报》完全得不到可靠的消息。《波士顿环球报》那些编辑虽则目睹本港有不少货轮船底朝天,可是也只能在星期五,即风过后两天,才发表一篇劫后灾民访问记。同天早上《纽约时报》把若干篇零星报道拼在一起,才知道灾情之重竟超过芝加哥大火、旧金山地震和密西西比河的历次水灾,于是加上横跨八栏的大标题,说发生了大风灾。出奇的是,这些报道没有几个读者看过,看过了也没留下印象;不到一周,此事人们已置之脑后,仅仅是美国史上被人忘记的一个片段了。
有大风灾竞然记不得,这是因为美国人全神贯注在捷克问题上。当时的欧洲危机,人人都感觉到了;向整个社会报道新闻竟能有如此结果,这还是第一次。后来1954年陆军部与麦卡锡参议员对质。【麦卡锡诬告陆军部有共产党。‐‐译者】1963年举行肯尼迪总统葬礼等等,都上了电视,可是捷克事件虽然没上电视,只有广播,影响仍然非常之大。听众觉得自己是束手无策的旁观者,明知事变进程会严重影响自己的一生,也只有眼睁睁望着。9月29日慕尼黑条约签订后,哥广说,广播事业&ldo;非但已成为传播新闻的媒介,还成为一股社会力量了。&rdo;
这是事实,可是广播不见得只有好处。听到广播,人们更是怕上加怕。由于希望结局圆满是人之常情,所以事件一结束,对于慕尼黑协定,大家都往好里看。在英国,张伯伦竟成为当代英雄,在美国也是如此。要再过好些时候,人们才看出这个家伙原来是个没骨头的老浑蛋,只因希特勒写下一句不值一文的诺言,就轻轻地把一个坚强果敢的盟国出卖了。丘吉尔一眼看穿了,他说:&ldo;英法两国要在两件事情里边挑一件:要么打仗,要么丢脸。他们宁愿丢脸,可是到底还是免不了要打仗的。&rdo;罗斯福也是明白的,他写信给驻葡大使说:&ldo;欧洲独裁者对我国的威胁越来越近了。&rdo;默罗和夏勒也是有眼光的人,他们俩在巴黎会面,一致认为下年麦收之后,难逃一战。卡顿伯恩也懂得这是怎么一回事,甚至在张伯伦到贝希特斯加登之前他就说过&ldo;我觉得这不过是暂时喘息一下。张伯伦此行到底是否能带来和平,大有疑问。&rdo;
美国人民开始醒悟过来了。据《幸福》月刊在某地的调查,只有百分之十一点六的人以为墓尼黑协定是可取的,却有百分之七十六点二的人相信欧洲大战一起,美国就会参加。这个百分比也适用于全国各地。《幸福》月刊的编者评论说:&ldo;这可是新闻啊。一年半前只有百分之二十二的美国人以为两三年内美国会卷入国外战争,现在竟有三倍那么多的人相信,战争虽然暂时幸免,要是真的打起来,我们是会参加的。……早先我们有一种想法:&ldo;感谢上帝,美国两边都有广大无边的海洋!&rdo;这种借助海洋以为可以高枕无忧的思想,如今已经打破了。
总之,捷克危机已把我们从长期的沉睡中惊醒,全国人民都提心吊胆,十分着急,咬指甲,用手指敲起桌面来了。轰炸、侵略、战争,这一切在过去不久的夏季还是不可想象的,而今可凛然在望了。广播把整个美国变成了挤满心神不宁的观众的大戏院,在那里,一个二十三岁的才华出众的导演,仅在慕尼黑条约签订四周之后,就大声喊道,&ldo;开始!&rdo;
※※※
新闻人员撒谎编人,这已有一段很长的历史,颇有&ldo;骗客传奇&rdo;的意味,也并非完全不光采。埃德加&iddot;爱伦坡【美国小说家(1809-1849年)。‐‐译者】之得名,是因为写了《汉斯&iddot;福尔奇遇记》。hl门肯【美国记者、评论家兼小品文作家(1880-1956年)。‐‐译者】编了个浴缸发明经过的滑稽故事,逗得全国哈哈大笑,有些百科全书编者竟当是真人真事,收入书中。最成功的是理查德&iddot;亚当斯&iddot;洛克【美国记者(1800-1871年)。他这个虚构故事使《纽约太阳报》销数激增,连耶鲁大学也上了当,信以为真。‐‐译者】1835年凭空杜撰的月亮新闻。这位记者向《纽约太阳报》那些好奇的读者报道,说有一位&ldo;约翰&iddot;赫谢尔爵士&rdo;用&ldo;按新原理设计的大望远镜&rdo;,竟望见月亮上头有&ldo;蝙蝠人&rdo;。以上三位记者虽则说了假话,人家很快就饶恕了他们,因为报纸乃是马歇尔&iddot;麦克卢汉【加拿大作家和电迅交通专家(1911-?)。‐‐译者】所谓&ldo;低温宣传工具&rdo;,人家看了不会头脑发热,酿成乱子。广播可是&ldo;高温&rdo;的,而温度达到最高点则在1938年万灵节【十一月一日。万灵节前夜是人们开玩笑、搞化装跳舞等等的时候。‐‐译者】前夕。
当时摆弄这高温玩艺儿的是百老汇大街最多才多艺、成就也最大的青年人,名叫奥森&iddot;韦尔斯,他既是演员,又是导演,还是负责演出者。韦尔斯年刚二十,就在广播节目《影子》里演过拉蒙特&iddot;克兰斯顿这个角色。他上演《恺撒大帝》用现代日常服装,又让黑人以中美洲海地岛为背景演《麦克佩斯》【莎士比亚戏剧《麦克佩斯》是苏格兰历史剧。‐‐译者】而且居然大赚其钱。他原定为工程兴办署演出《摇篮就要摇起来》,可是开演那个晚上,华盛顿由于政治原因临时下令停演。韦尔斯不听政府禁令,率领整个剧团连同大批观众走过好几条街,另找一个空戏院上演,结果竟大获成功。因此之故,哥广认为他是戏剧界的奇才,请他每逢皇期天就在下午8点从第一广播室播送一个钟头的戏。这个节日没有商人出钱主办,是电台自己搞的。哥广这样干,也并非有钱不赚,空做宣传,而是因为这个钟头的广播时间没有主顾,它的对手全广所播送的广告节目《蔡斯和桑伯恩》听众最多,又在同一时间。在全广那里,主持节目的是唐&iddot;阿米奇,歌唱的是桃乐赛&iddot;拉康,高级讽刺剧则由口技家埃德加&iddot;伯根连同红头木偶查理&iddot;麦卡锡上演。这个木偶是芝加哥一个酒吧招待员以三十五元钱代价替伯根刻的,蓝本是伯根画的一幅报童速写。它在广播界高踞王座,足有一年半长。由于他机智百出,放言无忌,星期天晚上人人爱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