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特意为陛下带来今日的支持!”
---
某日,高公子突然提出希望给两个人安排工作机会。
刘大人轻轻转身,两个孩童缓缓走出。
大的那位身高接近七尺,按照传统的规定已是成人。然而他脸庞青涩,实际不过十一二岁模样。
小的那个体型更显稚嫩些,尽管郑重地作揖问好,但可以看出尚在换牙阶段,大约也就七八岁的光景。
“咦……你是谁来着?”看着眼前稚嫩面孔,高松不禁困惑地自语道。
“我,我是王广啊!”小男孩昂着头说道,却又不敢真将被按住的发辫夺回。
“那你定是王明了?”高松接着问道。
王明向前迈出一步:“回禀陛下,正是卑职。”
触碰到宽大的衣物下紧实身躯,高松心中默念称赞——这确实配得上名门之后称号,颇具其父风采。
至于未提及王远,嗯,有道理。
这两位小孩中,一位名唤王明,系王远长子;另一位名为王广,则是王远次子。
经过片刻沉思,高松重新评价起王家族中人物价值,即便之前并不看好其中某些人,现在也不得不承认他们的能力出众。
王健无须赘述,与白启等人齐名“战国四大战将”。
就出生而言,他比他们更为显赫,毕竟是王姓之后,血统纯正无比。
提及战绩贡献,王强同样不在话下。
因此,在高松脑海深处,始终认为王远可能另有来历,不然难以解释差距悬殊的父子对比……
直到今天见到这两童真面孔,尘封已久的记忆重新复苏。
假如抛开其他光环因素,单独看表现,其实王远也不算逊色。
当年随部队南下征战,配合章衡屡获胜利,几乎完成镇压反叛目标。
倘若没有遇到楚霸王这样的强敌,也许秦国寿命还能得以延长些许。
虽然最终在巨鹿之战败北被囚,但是携眷属顺利逃回故乡。
其中一个孩子到达井阳县,另一个去往凯阳郡。
井阳县后来成为太原府治所在之地,而凯阳在历史记载里是东汉时期琅琊国首都城市之一。
这意味着这两个男孩就是未来着名的两大世家望族先祖!
于是高松捏着王广的小辫,萌生了教导书法的想法,毕竟他的后裔中包括享誉千古的大书法家王某之人。
“你们为何不留在书馆学习,跑到这里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