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子和忠臣
晋国人到齐国的第二年,也就是齐桓公四十三年(前643年),齐桓公病倒了,病得很重。
最高领导人病了,而且病得要死了。这个时候,一定会有人有想法。自古以来,都是如此。关键是,有想法的人不要太多。如果只有一个人,那就万事大吉,如果超过了两个,那就麻烦多多。
糟糕的是,这个时候齐国有五个人有想法。哪五个人?有第一部的同学可以翻到第三百二十四页,我们来温习一下功课。
原来,齐桓公六个如夫人生了六个儿子,分别是:大卫姬的儿子公子无亏、小卫姬的儿子公子元、郑姬的儿子公子昭、葛赢的儿子公子潘、密姬的儿子公子商人和宋华子的儿子公子雍。六个公子中,只有公子雍出身卑微些,安分守己。
虽说公子昭被宣布为太子,但是五大公子各有各的拥趸,实力不相上下,谁也不服谁。这种现象被称为结党。
公子昭的人马被称为太子党,其余四大公子都属于公子党。
易牙和竖貂都是公子无亏的死党,公子开方竟然没有跟大小卫姬合作,反而与公子潘混在一起,据说是在国家大妓院一起结下的友谊。
说起来,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在齐桓公身上。从一开始,他就很犹豫,尽管接受管仲的建议立了公子昭,却一直觉得老大无亏好像更合适。原本,自己到了暮年,就应该把儿子们都安排好,该赶走的赶走,该任命为大夫的任命为大夫,该杀的也不要客气。可是桓公没这样,他还在犹豫,甚至还曾经在喝多了的时候答应易牙和竖貂改立无亏。
齐国这叫一个乱,也难怪人人有想法。
听说老爹病重,公子们纷纷表示孝心,每天不来看个两三趟就觉得对不住自己。其实,他们不是来看爹的病怎么样,而是来看爹死了没有。
气氛很紧张,空气里似乎都弥漫着杀气。
磨刀、喂马,这是兄弟五个的主要家庭作业。
现在不是枕戈待旦,而是枕戈待死,谁死?爹死。
谁最先知道爹的死讯,谁就能够最早召集公卿大会,谁就能够第一时间占据朝廷,谁就可以第一个宣布自己是接班人。
第一个树起大旗的人,往往能够召集到更多的人。
所以,信息很重要。
到了这个时候,谁能够掌握第一手信息,谁就占据主动。
谁能掌握第一手信息呢?易牙和竖貂,这两个齐桓公眼中的大忠臣。
在齐桓公的身边,是易牙和竖貂。易牙是卫队指挥,竖貂是后宫的总管,也就是大内总管。这种时候,就连会讲黄段子的开方也无法接近齐桓公了。
&ldo;仲父,仲父。&rdo;齐桓公病得不轻,有的时候会不由自主地喊管仲的名字。
易牙和竖貂知道,齐桓公就要不行了。
&ldo;兄弟,有什么想法?&rdo;易牙悄悄问竖貂。
这里需要提醒的是,那时候太监是不叫公公的,因为国君才是公,你太监怎么可以公上加公?
&ldo;正想问你呢,老头子看这样子没救了,咱们怎么办?&rdo;竖貂反问。
&ldo;我在想,像咱们两个,出身没出身,本事没本事,功劳没功劳,靠山没靠山,都是靠着伺候主公才混到今天的。这下老头子没了,如果公子昭登基,咱们的好日子就算到头了,能有个放棺材的地方给咱们就算不错了。所以,一定要把无亏扶上来。&rdo;
&ldo;不错,我也这个意思。&rdo;
&ldo;这样的话,咱们就必须封锁消息。&rdo;
两人商量妥当,就在后门口挂上假冒的君旨,大意是:齐桓公生病,听见人说话就恶心,看见人走动就心慌,因此,任何人不得进宫。
挂上了告示,内侍和卫兵都是易牙和竖貂的人,把守住大门,谁也不让进。公子们都急啊,都想探听老爷子死了没有,可是谁也进不去。只有无亏不急,反正他的信息都是最新的,他可以安心地躺在床上,等着爹死的好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