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123

小说123>春秋指的是什么? > 第14章(第1页)

第14章(第1页)

&ot;那就把制邑给你弟弟吧。&ot;姜太后见庄公不敢违抗自己,于是狮子大开口起来。

原来,郑国国都在荥阳,除了荥阳,就是制邑最为险要。制邑是哪里?说起来鼎鼎大名,就是后来的虎牢关,三英战吕布的地方。

&ot;娘,不是儿舍不得制邑,爹死前曾经说过,制邑是国家的要冲,不能分封给任何人。除了制邑,别的地方都行。&ot;庄公说的也是实话,武公死前说的话姜太后也听到了。

&ot;那,那就京城吧。&ot;姜太后这一次开的口也不比狮子小。在郑国,京城是一座可以与荥阳媲美的大城,城大墙厚,而且十分繁华。除了险要不及制邑,其余都比制邑要强。这么比方吧,如果荥阳是北京,京城就是上海。

庄公没有说话,其实跟制邑相比,他更舍不得京城。

&ot;怎么?不愿意?那就把你弟弟赶到姥姥家去算了,哼。&ot;姜太后咄咄逼人。

&ot;娘要给的,儿子怎么舍不得?况且是给自己的弟弟。&ot;庄公说,虽然不愿意,他还是不想让母亲生气。

第二天,庄公召集群臣,宣布将京城封给弟弟叔段。

&ot;主公不可,京城之大,丝毫不比荥阳小,怎么可以分封出去?&ot;上卿祭足当即出来阻止,武公死前,特地将他任命为上卿,辅佐庄公。

上卿是什么?诸侯国的总理。

&ot;太后让封的。&ot;庄公说。

&ot;可是,这样纵容下去,迟早要出事。&ot;祭足说得明白,就差把&ot;谋反&ot;二字说出来。

&ot;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ot;《左传》中这样记载。名人名言啊,出自十三岁的孩子,难道这不是神童?翻译成现代话,就是&ot;干坏事干太多了必然自取灭亡,老兄您就等着看结果吧&ot;。

从那之后,共叔段就不叫共叔段了,人称京城大叔段了。

庄公不知道母亲不喜欢自己?当然知道;庄公不知道京城不该给叔段?当然知道。但是,他更知道自己不能冲动,要忍。

十三岁的孩子,知道了忍。

第19节:亲娘靠不住(1)

亲娘靠不住

周朝的规矩,但凡被封了地,除非你在中央还有公职,否则就必须去自己的封地。这是一个很好的传统,避免了许多嫌疑和尴尬。

最早,周武王分封诸侯,不是功臣就是兄弟,即便是这样,一旦受封,也都立即前往封国,这叫做就国。就算是钓鱼的姜太公,也是受封之日立马启程的。武王鞠躬尽瘁之前,因为成王年幼,特地留下弟弟周公旦和召公奭1辅佐成王,其中周公封在鲁国,召公封在燕国。之后周公召公成了世袭,一直到春秋,都是这样。

对于诸侯来说,这个规矩同样适用,但凡公子有了领地,除非你还担任大臣,否则必须回自己的领地,不管你多大岁数,就算尿炕也得回自己领地尿去。因此,叔段得了京城,就不得不乖乖离开荥阳,前往京城居住。太后舍不得,可是也没有办法。她也想跟着去,可是祖宗的规矩规定她必须住在后宫。

有得必有失,从来都是如此。

--太后的心情

叔段去京城那一天,太后一直送到宫门口。叔段哭了,他不想走,他只有十岁,他不知道自己为什么就一定要离开娘。

太后也哭了,叔段一直就是她的心肝宝贝,从来没有离开过半步。如今要走了,自己却不能跟着去。

太后一遍一遍地嘱咐奶娘要照顾好叔段,宫里最老成的十个宫女都给了叔段,可就是这样太后还不放心。她叫人准备了最好的被褥,最好的衣服,甚至最好的夜壶给叔段带走。太后最喜欢的厨师也派给了叔段。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