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启东其实一早儿就怀疑林大海有问题了。林大海的儿子死了,林大海的妻子死了,其中最最获益的人是谁?还不是他林大海。
林大海儿子死的时候,林露还小,对于金钱没有什么概念,也不像成年人那样需要钱,会去追逐钱,所以肯定没有参与进来,参与其中。
那个案子,获利的,就只会是林大海和他的妻子。虽然说虎毒不食子吧,但是那是老虎,又不是人,历史上被自己亲生父母害死的孩子还少吗,所以并不能完全放心。
只不过后来林大海的妻子也跌落山崖死掉了。虽然林大海的妻子也是汽车起火,跌落山崖,尸体被烧焦,最后只剩下了一副骨头了,但是法医还是可以通过那一副尸骨来确认林大海妻子的身份的。
所以可以确定的是,林大海是妻子是真的死掉了。不存在任何的“或许”,没有其他的可能性存在。
这其中没有任何的侥幸。那这最后的怀疑的对象,就是林大海了。
每个案子的受益人里,都有林大海的存在。所以,如果说林大海和这两个案子之间,其实没有任何的联系,张启东是绝对不信的。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之前的那两个案子吧,说真的,在张启东看来,手法都有些太急功近利了。
不管是杀了那个孩子,还是杀了自己的妻子,都有些太功利了,并且使用的手段,也不是很高明。
张启东办了这么多的案子,像这样的案子,一看就觉得凶手不是很聪明,因为可能能够留下的线索会很多。要不然当地警方被表面现象所迷惑了,加上的确也是年代久远,无法考证,不然的话,抓出真凶,其实并没有那么那么困难的。
凶手一旦心太急切,太功利了,就会很容易让别人察觉出来,凶手的真实目的其实是想要置那两个人于死地,即使凶手努力伪装得好像只不过是两个意外案件一样。
可是第三个案子,也就是林大海的那个案子,却那么有点儿不一样。
凶手选择了用大出血的方式来掩人耳目,而且可以说是基本没有什么破绽,如果不是前两桩案子已经摆在那儿,让人不得不去怀疑的话。
一个人的性格,以及他的行为方式,还有思维方式,短时间内——即使这个“短时间”其实是好几年——应该也是变化不了那么快的。
思维方式也就算了,暂且不提,性格在几年间要怎么大变呢,又没有发生什么重大事故之类的。
凶手在犯下了第一,还有第二这两桩案子之后,发现都成功了,那么按照他办案的手法来推测他的性格,他应该会以为,警察没有怀疑到他,所以第三起案子,也不会特意去使用什么很复杂的方法。
而且,依照张启东的推断,凶手很有可能根本就想不到这样复杂的犯案手法。那么第三起案子原本的模样,按照张启东的推论,应该也是向第一,第二起案子,如法炮制。
可偏偏,第三起突然就变得那么复杂了,这倒是有点儿意思,值得去好好儿地深思一下了。
都说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张启东认为,第三起案子的幕后主使,很有可能,和第一,第二起案子的幕后主使,并不是同一个人。
其实昨天张启东在告别院长的时候,顺嘴儿地问了一句,如果一个人的血液从体内被抽出来的,那么可以保证多久的时间之内,那里头的各项细胞之类的不坏,和刚从体内被取出来时候,没有什么两样。
张启东他虽然不是一个医生,也不是从什么医学专业毕业的,但还是有那么点儿医学常识在的。
水果暴露在空气中的时间久了,也会有氧化反应,更何况是血液呢。
林大海他每天都抽取自己少量的血液,那那些血液要怎么储存呢,如果随便储存的话,里面的一些细胞之类的,难道不会坏掉的吗?
张启东这么想着,就问了院长。
院长考虑到张启东身份特殊的关系,所以倒是也没有太隐瞒,想了想,而是直接告诉了他说:“其实,是有一种专门的溶液,叫做抗凝剂。这东西,就是可以用来防止凝血的。”
第326章再找林露
血液离开了人体以后,不说别的细胞,组织之类的会不会变化,单单就一点,血液是会凝固的。
所以说,如果想要血液不凝固住的话,那就必须要往血液注射一种抗凝剂。这样一来的话,血液就不会再凝固住了。
张启东在听了院长的话后,想了想,又问:“那如果是注射了那个抗凝剂的话,血液可以不凝固多久,也就是说,那个抗凝剂可以抗多久?”
院长想了想说:“理论上来说,那个抗凝剂在2到8摄氏度的环境之下,好好儿地保存着的话,保存一个月,是没有什么问题的。”
一个月……
张启东听到这个时间,先是一愣,然后嘴角微微向上扬了一些。
如果是可以保存一个月的话,那和先前林大海因为血糖低,进医院的时间,倒是对上了呢。
这么巧,会是巧合吗?不见得吧。
院长见张启东一副陷入沉思的样子,又开口,兜头浇了张启东一大盆冷水说:“不过,虽然说,抗凝剂的的确确可以防止血液凝固,但是它却是可以被检测出来的。”
院长的言下之意就是,如果林大海当初真的是耍了什么花招,想要蒙骗警方以及医院方面,这显然是没可能的。因为科学仪器的检测,就可以一下子都检测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