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多疑虽然有乱世自保的因素,但也反映出他对身边人极度不信任。
在和敌军对抗时,他也时常怀疑对方有诈,这种多疑的性格有时能帮助他避免落入陷阱,但有时也可能使他错过战机或者做出错误的判断。
例如在和马超对峙的时候,曹操对马超军队的一些策略常常思考再三,怀疑其中有埋伏等情况。
总之,曹操的多疑是他性格的一个重要标签,这一性格特点对他的军事、政治决策等诸多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翻来覆去,历史就是一面镜子。人能正视自己的心态,有些时候,是不是可以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麻烦出现?或者说境遇会不会有所改观呢?
不在那个社会背景下,很难体会。
二十多岁的年纪,被悬赏通缉,这一时期他刚刚步入仕途不久,满腔抱负却遭受挫折,乱世求存的心态一览无余。
……
不同时期,不同经历,让他的人生观,价值观,都出现了变化。
知道了,这个世上还有一种叫做抱负的东西需要同路者,才有可能成功的道理。
董卓乱政时期,散尽家财,招募义兵,联合袁绍等诸侯组成讨董联军。
在联盟中,他积极主张进攻董卓,然而诸侯们各怀心思,联盟内部矛盾重重。
他独自率军西进,却在荥阳汴水遭遇董卓部将徐荣,战斗失利,自己也险些丧命,但此次经历也让他更看清诸侯们的真面目。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后来,逐鹿中原,挟天子以令诸侯。他迎汉献帝刘协迁都许昌,从此以天子的名义发号施令,在政治上占据了极大的优势。
这一举措使他在诸侯纷争中师出有名,许多人才也因他“奉天子”的旗号而前来归附。
官渡之战,远征乌桓。
此役是他统一北方的关键转折点,为他消灭袁绍势力奠定了基础。
后来,袁绍之子袁尚、袁熙逃入乌桓,他为彻底消除袁氏残余势力,决定远征乌桓。
在白狼山之战中,果断出击,大破乌桓,斩杀单于蹋顿。这一战不仅稳定了北方边境,还进一步扩大了他的的势力范围,基本统一了北方。
然,天下间又哪里真的会让这位枭雄得偿所愿的天下一统呢?
赤壁之战,汉中之战,襄樊之战的间接失利,败走华容,水淹七军的惨败经历让他的军队和威望受到了极大的打击。
但,他之所以能成,除了面对困境的心态好,也得益于他内心对抱负的一腔热血并没有冷却吧?
枭雄留有遗憾,但在那个璀璨的三国演义中,他定是不孤独的。
最后,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正月,曹操还军洛阳。当月,他就病逝在洛阳,终年六十六岁。
他死后葬于高陵。
曹丕称帝后,追尊曹操为武皇帝,庙号太祖
……
曹睿心中波澜起伏,他一直以来都以家族的荣耀为傲,却从未想过,自己家族的先辈竟有着如此波澜壮阔的一生。
那些曾经在史书上看到的文字,此刻在他眼前鲜活地呈现出来。
“先祖……”曹睿低声呢喃,眼中闪烁着泪光。
就在这时,那股来自远古的邪恶力量似乎察觉到了神像力量的进一步觉醒,开始疯狂地反扑。
陵园外的黑暗阴影如汹涌的潮水般涌来,将整个陵园包裹得密不透风。
那些被压制的怪物们,在黑暗力量的鼓舞下,竟然又开始挣扎着起身,发出阵阵凄厉的嘶吼。
曹睿立刻回过神来,他深知此刻不能沉浸在对过去的感慨之中,必须全力以赴应对眼前的危机。
他紧紧握住手中的剑,剑身微微颤抖,似乎也感受到了主人此刻的紧张与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