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张治中,让他尽快整合现有兵力,要不惜一切代价加固防线。同时,组织敢死队,对日军的前沿阵地进行突袭,不求能有多大的战果,但一定要打乱其后续的部署节奏。另外,派人紧急联系海军,看看能否在近海对日军后续的登陆部队进行阻击,就算不能完全阻止,也要尽可能地迟滞他们的行动!”
蒋介石语气沉稳,可微微颤抖的尾音却透露出他内心的紧迫与不安。他知道,这每一道命令,都关乎着淞沪战场的生死存亡,关乎着无数将士的生命和国家的命运。
夜幕缓缓降临,南京城被笼罩在防空探照灯交错纵横的光柱中,整个城市像是被关进了一个巨大的光影牢笼。
蒋介石独自站在总统府顶楼,望着远处隐约闪烁的战火,那忽明忽暗的火光仿佛是淞沪战场上将士们的生命在燃烧。
他想起淞沪会战爆发时自己的信心满满,可如今,现实却如一盆又一盆的冷水,无情地浇灭了最初的豪情。
眼前的战火,让他想起了那些在战场上浴血奋战的将士们,他们的英勇无畏,他们的流血牺牲,都深深刺痛着他的心。
良久,他转身对身后的侍卫副官说道:“去把陈布雷叫来,我要再仔细修改一遍作战部署电文,一定要确保万无一失。”他的声音低沉而坚定,在夜风中回荡。
与此同时,在重庆的一处地下工厂里,机器的轰鸣声震耳欲聋。昏暗的灯光下,工人们汗流浃背,正在连夜赶制手榴弹。
工厂内弥漫着刺鼻的火药味和机油味,空气湿热而沉闷。
十八岁的学徒工小杨,脸上满是油污,汗水顺着脸颊不停地流淌,他擦了擦额头的汗水,将刚脱模的弹体小心翼翼地递给老师傅检查。“这批得加快速度,淞沪战场的弟兄们正眼巴巴地等着用呢,咱们多造出一颗弹,他们在战场上就能多打退一波鬼子。”他的眼神中充满了坚定与期待。
老师傅点了点头,布满老茧的手仔细检查着弹体,“放心,每一颗都是保命的家伙,咱们得把好质量关。”
他的声音被机器的轰鸣声掩盖了一部分,但那坚定的语气却无比清晰,每一个字都像是刻在小杨的心里。工人们在这狭小而闷热的工厂里,日夜不停地工作着,他们知道,自己手中的每一颗弹药,都可能成为战场上战士们的希望。
千里之外的华北地区,八路军129师的部分侦察部队正借着月光,在崎岖的山路上急行军。
月光洒在山间的小路上,为战士们照亮前行的道路。参谋长李达借着微弱的光亮展开地图,手指点在日军可能的行军路线上,神情严肃而专注:“弟兄们,日军的机械化部队正朝着娘子关方向快速推进,咱们必须在天亮前抢占隘口。大家都打起精神来,密切关注日军在华北的调动情况,一旦发现他们有分兵支援淞沪的迹象,立刻汇报,给淞沪战场的友军提个醒,这可是关乎整个战局的大事。”
战士们默默点头,眼神中透着坚毅,脚下的步伐更快了。他们背着沉重的装备,在山间艰难地行进着,有的战士脚底磨出了血泡,却依然咬牙坚持。他们深知,自己的任务关系到整个抗战的大局,容不得半点马虎。
南京总统府内,陈布雷将修改后的电文恭敬地递给蒋介石。
电文里,对淞沪战场的作战安排条理清晰、措辞坚定,每一个字都像是一把利刃,直指日军。
蒋介石掏出钢笔,逐行审阅,窗外的探照灯光不时扫过他紧绷的侧脸,那专注而决绝的神情,恍惚间竟映出几分当年北伐时的锐气与豪情。他在心中默默祈祷,希望这份精心制定的作战计划,能够扭转淞沪战场的不利局面。
此时,日军淞沪战场指挥部内,指挥官正阴沉着脸,死死地盯着墙上的淞沪地图,指尖用力地停留在我军防线处,仿佛要将地图看穿。
副官匆匆走进来,呈上最新的情报:“报告指挥官,支那军正在积极调整部署,大量增派援军,他们似乎准备在淞沪与我们进行一场殊死较量。”
指挥官嘴角勾起一抹冷笑,眼中闪过一丝凶狠的光芒,“哼,来得正好,就让他们有来无回!传令下去,加大炮火攻击力度,务必要在他们援军到达之前,彻底摧毁支那军的防线!”一场更为惨烈的厮杀,即将在淞沪大地上演。
ps:这一章修改了。因为之前有关娘子关影子,这个时间点还没有到。所以我改了一下,现在故事剧情还是处于淞沪第二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