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内的灯光昏黄,夜色从车窗外缓缓流过,城市的霓虹倒映在玻璃上,像是流动的星光。
陈明泊靠在后座,目光落在手机屏幕上,微信通话的界面正缓缓跳动着时间。他的语气一如既往的平稳,带着刚结束应酬后的些许疲惫,却没有丝毫敷衍。
“今晚的饭局,主要是几个老朋友,张泽宇、李峰,还有几个监管系统、金融系统、央企和做投资的朋友,大家聊了聊最近的国际市场变化,也讨论了一些政策的走向。”
电话那头,万临很安静地听着,偶尔会轻声应一声,像是在认真消化他的话。
“嗯……那你们对接下来政策的方向怎么看?”她问。
陈明泊低头笑了一下,语气带着几分轻松:“你这是把我当行业分析师了?”
“我只是好奇嘛。”万临在电话那头笑着解释,“毕竟你们饭局里全是核心圈子的人,肯定聊得比外界的信息更深入。”
陈明泊轻叹了一口气,轻声道:“其实也没有那么复杂。大家的看法都差不多,主要关注美联储的下一步动作,还有国内市场的流动性。央企那边的朋友说,最近很多项目的融资成本在调整,私募那边的情况也类似,一级市场的钱还是紧,二级市场波动也不小。你最近有在看相关的新闻吧?”
“嗯,看了一些,最近美元走势确实影响挺大的。”万临说。
两人顺着这个话题聊了几句,但万临心里还是觉得有些意外。
她本来以为陈明泊今晚打电话来,应该会直接切入正题,讨论香港的工作机会,以及他自己的职业规划。可他却先跟她聊起了晚上饭局里的人,聊他们的讨论内容,甚至在某些细节上比她想象得更具体。这不像是单纯的职业交流,更像是朋友之间的话家常。
熟悉、自然,甚至带着一点点生活气息的亲近感。
她忽然意识到,陈明泊愿意和她分享这些,已经是一种信任的表现。
在这样的人际圈里,很多话并不是随便就能和外人分享的。可他却愿意告诉她,他今晚见了谁,聊了什么,甚至连某些人的观点都细细道来,就像是……一种无意识的倾诉。
她握着手机,沉默了一瞬,最终还是问了一句:“你每次饭局都这么晚吗?”
“差不多吧。”陈明泊语气淡淡的,“有些是必要的,有些是不得不去的。”
“听起来,你好像已经习惯了?”万临轻声说。
电话那头,陈明泊沉默了一瞬,才缓缓开口:“习惯了,也不算习惯。很多时候,谈事情比吃饭重要。”
万临点点头,突然觉得,电话那头的男人虽然看起来一切尽在掌控,但其实也活得很累。
她没再多问,而是顺着他的话继续聊着。
卧室里只开了一盏床头灯,昏黄的光晕洒在米色的床单上,房间里安静得只有空调轻微的运作声。
万临靠在床头,抱着枕头,手机贴着耳朵,听着电话那头陈明泊的声音。
“你呢?你对自己的未来有什么规划?”
陈明泊的语气稳稳的,不带情绪起伏,像是在聊一件很普通的事情,可万临却听出了他语气里的某种……探寻。
万临顿了一下,随意地说道:“暂时还是新加坡吧,至少目前的生活和工作都挺稳定的。”
电话那头短暂地沉默了一瞬,陈明泊像是仔细听完了她的回答,才慢悠悠地问了一句:“你真的一定要一直待在新加坡吗?”
万临有点意外,稍微直起身子,挑眉笑了笑:“怎么,陈总对新加坡有什么偏见?”
听筒里传来一声低笑,似乎有些无奈,又似乎带着点玩味:“倒不是偏见。只是……从我个人的角度来看,可能不太适应那边的气候。我还是更喜欢四季分明的地方。”
万临轻轻“哦”了一声,随口问道:“所以,你更喜欢北京,或者香港?”
“最喜欢的还是北京吧,别的地方也可以考虑,总归是要找一个适合自己的。”陈明泊顿了一下,像是随意地补充了一句,“你呢?如果不是新加坡,还有什么城市在你的考虑范围?”
万临手指无意识地绕着枕头上的流苏线,思索了一下,声音缓缓地说道:“其实……也没什么非去不可的地方。香港,甚至是北京,也都在我的考虑范围内。”
电话那头的声音安静了一秒。
这一秒的停顿,细微得几乎无法察觉,可万临还是敏锐地捕捉到了。她忽然意识到,这句话是不是说得太直白了?仿佛不只是职业规划,而是一种带着隐含意义的表态。
万临刚想补充点什么,缓解一下这个有些暧昧的氛围,陈明泊的声音再次响起,语气依旧平稳,却比刚才更低了些:“听上去,你对自己的未来并没有特别明确的方向?”
万临轻笑了一下,手指绕着枕头的线,语气放轻松:“也不能这么说吧。只是觉得,人生的可能性挺多的,也许几年后,我的想法就会不一样。”
“嗯……”陈明泊轻轻地应了一声,声音很低,像是在思考什么。
这一刻,电话里安静了几秒。
两个人的对话,明明是关于职业选择,却像是小心翼翼的试探。
万临翻了个身,手机仍旧贴在耳侧,灯光映在她脸上,眼里带着一点好奇和探究的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