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文俊还是没花多少思考的时间,微一沉吟便接上了。
“竹影摇笺,虚怀若谷写高风。”
此对子一对上,李县令知道徐文俊在诗词方面的基础已经完全没问题。
遇上合适的时机,一些感悟,作出诗词来也不成问题,八岁成诗的神童不多啊!
早些年朝廷设立了童子试,最大限度的培养早慧孩童,年龄限制在十二岁以下。
这可以算是最快的入仕捷径,一时间各地神童频出,诸多七岁作文,八岁成诗的神童。
结果这些神童通过考试,拿到台面来却发现鱼龙混杂,参差不齐。
甚至许多神童年龄不实,朝廷没两年便叫停了,但民间对神童的吹捧热度还依然在。
可惜徐文俊表示了现在还没能力作诗,李县令转念一想,今年也才年初,到年尾能作出诗来不也还是八岁成诗么?
要说开始是想着徐文俊有个神童身份,让自己在本县文教方面也有所建树,到现在未尝不是掺杂了一丝爱才之心。
而且现在通过了解徐文俊,关于曲辕犁往上递的文书也知道该如何写了。
“小小年纪基础牢固,想必不久就能作出诗词,本县也起了爱才之心。”
“你可愿意入县学?”
徐文俊一听心头狂喜,这可真是及时雨啊!
范夫子建议另寻名师,可这小小容县之地又哪来大儒名仕?
通常一县之地的官学就代表着最好的教育资源,最高的文化程度。
要考进官学难度是相当大,四书五经的理解,策论时务,诗赋杂文,帖经等等都需要熟练掌握。
学子们都是尽力想考进官学,只是无奈门槛太高,对学识、年龄都有要求。
官学学生也有数量限制,容县这等小县也就二十个名额。
本地官员之后可以直接入县学,本地名望有推荐名额,部分商贾之后也可交钱进入。
说是任何学子都可考入县学,可实际县学里面难看到普通农家子弟。
进入官学好处就太多了,县学的博士都是知识渊博之士,常年致力于教学,自然有其独到之处,不是外面私塾的夫子可比。
县学毕竟官方身份,能第一时间了解朝廷政策、考官任免、时事事件等信息,这些又是科举最需要了解的。
最重要的好处是不论是县学、府学这两级官学,毕业后都是可以直接参加京城的省试,过了省试成为贡士,也就等同于入仕做官了。
徐文俊科举之路本来应该是私塾自学成才考试。
通过私塾学习,有一定把握后参加县学、府学组织的考试,也就是发解试。
考完发解试后拿到举人称号,再和县学、府学的毕业生一起参加朝廷的省试。
现在李县令给了机会,入县学后只用毕业就直接参加省试。
徐文俊马上一鞠到底,语气激动的说道。
“多谢李县令推荐,范夫子本打算让我再寻名师,但小子出身贫寒,井底之蛙,正在为此苦恼。”
“现您推荐我入县学,可是解了燃眉之急,小子感激至极。”
李县令见徐文俊恭敬行礼,颇为高兴,一手虚托。
“不必如此,你今日献犁本应嘉奖,本官又起了爱才之心,不忍你埋没乡野。”
“不过我也仅有推荐之权,能不能留在县学还是要靠你自己。”
徐文俊声音铿锵有力。
“定当全力以赴,不负李县令推荐之恩!”
李县令继续说道。
“此时已过县学的入学时间,我推荐你进去不用考核,但今年年底的年考你要是过不了,那明年我可没办法了。”
此时离年底的年考只有不到九个月时间,即使徐文俊再如何聪慧,过目不忘,以县学正常的年考标准他也过不了,九个月仅仅能读完四书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