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123

小说123>大唐储君李承乾 > 第83章 殿试鸿图(第1页)

第83章 殿试鸿图(第1页)

礼部试交卷后的三日,春风依旧轻柔地拂过长安的大街小巷,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花香与书卷的墨香。

李承乾于东宫书房内正襟危坐,神色庄重。他差人速将礼部尚书虞世南与礼部侍郎陈叔达传唤而来。未几,虞世南和陈叔达便脚步匆匆而至,行礼后恭敬地立于一侧。

李承乾直截了当地发问:“此次制科考旨在选拔具治国之能与谋略之人。不知张榜事宜进展如何?”

虞世南赶忙呈上上榜名单与考生试卷,说道:“殿下,此次上榜者皆历经严格筛选,皆是才学卓越之士。”

礼部侍郎陈叔达身为阅卷官,清了清嗓子,开始详述这些考生上榜之缘由。

“这位考生之策论观点独辟蹊径,对当下民生问题剖析得入木三分,所提之策切实可行。”陈叔达指着一份试卷说道。

李承乾专注聆听,时而微微颔首,时而提出疑问。

“那这一位呢?”李承乾指着另一张试卷问道。

陈叔达连忙回应:“此考生于诗赋方面才华横溢,意境高远,且用词精妙绝伦,实乃难得之佳作。还有这位张考生,其对国策的理解深刻且独到,能洞察政策背后之深意,并提出建设性的改良之法。再有这位王考生,目光长远,对国家未来发展趋势有着精准预判。而这位李考生,能结合地方实际,提出因地制宜的治理之策,颇具实用价值。”

经过一番细致研讨与审查,李承乾这一关总算通过。

他稍作思忖,说道:“此事至关重大,本宫需向父皇禀报。”

言罢,李承乾挥笔疾书,将自己复试的过程详尽记录,形成一份奏表。他唤来亲信,叮嘱道:“务必快马加鞭将此奏表送至玉华宫。”

信使即刻启程,快马奔向玉华宫。

李世民于玉华宫接获太子的奏本,仔细阅览后,龙颜大悦。

他对身旁的皇后说道:“承乾此次办事得力,这制科之事进展顺遂。我大唐人才济济,实乃国之福泽。”

皇后微笑应道:“太子殿下日益成熟稳重,皆赖陛下悉心教导。相信此次选拔出的贤才,必能为大唐的昌盛再添助力。”

李世民遂决定携皇后、四妃回返长安。一路上,队伍浩浩荡荡,旌旗迎风飘扬。春风拂来,路旁垂柳依依,仿若在为帝后的归来而翩翩起舞。

回到长安,李世民径直前往两仪殿。

殿试之日,两仪殿内气氛肃穆庄严。阳光透过雕花窗棂,洒落在金砖地面,映出错落光影。李世民高坐龙椅,长孙无忌、于志宁、李积、李道宗等老臣则于一旁就座旁听。

考生们依次步入殿内,个个神色紧张却又满含期待。考生中有饱读诗书的赵文渊、思维敏捷的孙逸云、沉稳内敛的周景明、才情出众的吴清风、胸怀大志的郑浩然、机智聪慧的刘心远、博古通今的杨博宇、见解独到的林俊才。

李世民目光如炬,扫视众人,说道:“今日殿试,望尔等展露真才实学,为大唐之昌盛建言献策。”

考试伊始,考生们奋笔疾书,或沉思冥想,或笔走龙蛇。墨香在殿内弥漫,笔尖于纸上沙沙作响。

李世民时而微微颔首,时而眉头紧蹙。

长孙无忌低声对李积道:“观这几位考生,倒颇具几分气势。”

李积回应:“且看他们答题如何,方能明了究竟。此次殿试,关乎大唐未来之走向,务必审慎。”

时光悄然流逝,考生们陆续交卷。

李世民与诸位大臣一同审阅试卷,不时交流见解。

“这篇策论颇具见地,对边疆防御之策分析得丝丝入扣。”于志宁说道。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