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123

小说123>风再起时下一句 > 第169章 南京地震(第2页)

第169章 南京地震(第2页)

他说的没错——当夜,南京礼部衙门贴出告示:凡用济州银元者,以通敌论处。可第二天,就连衙役都揣着银元去黑市换粮了。

崇祯十年三月,松江府码头,关于有更大余震的谣言四起。

黄浦江的晨雾还未散去,岸边已挤满了拖家带口的难民。他们背着锅碗,抱着哭闹的孩童,眼神里混杂着恐惧与希冀——南京地震的惨状仍在街头巷尾流传,而更骇人的是坊间疯传的谶语:

“地龙翻身九十九,金陵王气黯然收。”

“快看!济州的船来了!”

人群突然骚动,江面上浮现出数十艘三桅福船,船头悬挂的却不是大明龙旗,而是一面绣着“安民济世”四字的青旗。船板刚放下,一个穿短打的济州管事便跳上岸,敲响铜锣:

“南洋沃土,三年免税!上船即发安家银元两枚!”

谣言背后的推手

南京城西,沈婉清的侍女正给乞丐分发炊饼,每张饼里都裹着张黄纸,纸上用朱砂写着“三月十八,地火焚城”。更绝的是朝天宫门口的说书人,他绘声绘色讲着《万历三十二年南直隶大地震志异》,却故意把死亡人数夸大了十倍。

“沈夫人这手‘惊雀计’当真妙极。”夜不收百户藏在茶楼雅间,看着码头人潮汹涌,“但那些南洋种植园,真缺这么多劳力?”

沈婉清抿嘴一笑,从袖中抖出份吕宋来信:“李家军刚屠了反叛的邦板牙省土人,咱们的甘蔗田正愁没人砍呢。”

民心似水

松江知府宋贤的轿子被难民堵在码头,他掀帘怒喝:“尔等岂不闻‘父母在,不远游’?!”

“大人!”一个书生举起缺角的《论语》,“书中还曰‘危邦不入’,南京城墙都裂了,还算太平地界吗?”他怀里露出半枚地球纹银元,背面“吕宋”四岛被磨得发亮。

最让官府胆寒的是,连守城兵卒都开始脱号衣——有个总旗带着整队人马上船,临走前还把腰牌换成济州发放的“安家铜符”,上面刻着“凭此符领南洋宅地”。

崇祯的震怒

四月,北京乾清宫。

应天巡抚张国维的奏折被崇祯撕得粉碎:“一月之内,南直隶逃亡七万八千户?朕看这些官员才是该逃的蛀虫!”

洪承畴趁机呈上密报:“李长风在吕宋岛建了六座‘新民镇’,街道布局与苏州一般无二。更可疑的是……”他指向附图,那些镇中心都立着石碑,碑文竟是《崇祯历书》里的星象图。

“他想当海外天子?!”崇祯将镇纸砸向地图,玉石崩裂处恰巧是吕宋位置。

新大陆的种子

与此同时,马尼拉港的济州商馆前,来自松江的绣娘们正学习用蕉叶织布。

“这南洋日头毒,得把苏绣的劈丝技法改良。”领头的王嬷嬷教女孩们将金线混入棕榈纤维,织出的布料在阳光下泛着奇异光彩。没人注意到,她发髻里藏着一小包蚕卵——这是出逃前夜,苏州织造局老匠人塞给她的。

码头上,几个福建船主围着地球纹银元争吵。有人刮开“美洲”位置的包浆,贪婪的注视着这比中华还要大的无主之地。

而同一时刻,李长风在济州汉拿山顶点燃烽火。

山脚下,三百艘新下水的福船正在装货,船舱里不是刀枪,而是稻种、蚕卵和刻满农业技术的银元。沈初盈清点着名册笑道:“这十万两江百姓,可比十万精兵管用。”

浪涛拍岸声中,地球纹银元在各国商贾间流转,背面的世界地图正被无数双手摩挲得发亮。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