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123

小说123>诗岁月 > 凉州词二首其一王之涣(第1页)

凉州词二首其一王之涣(第1页)

《凉州词二首·其一》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赏析

-整体意境:前两句“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诗人以远眺的视角,描绘出黄河仿佛与白云相接的壮观景象,在万仞高山的环绕下,一座孤城显得格外孤峭冷寂,勾勒出西北边地广漠壮阔又苍凉的风光。后两句“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羌笛吹奏起《折杨柳》的曲调,勾起了征夫的离愁,而在玉门关外,春风都吹不到,杨柳也难以生长,进一步渲染出边地的苦寒和征人的哀怨。

-艺术特色: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如“黄河远上白云间”,将黄河的雄伟气势进行了夸张的描绘,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借景抒情,通过“黄河”“孤城”“羌笛”“杨柳”“春风”等意象,将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情与边塞的荒凉景色相融合,情景交融,含蓄地表达出深沉的情感。

-思想情感:既表现出戍边将士对家乡的思念和对戍边生活的哀怨,如听到羌笛吹奏的《折杨柳》曲,引发了他们的离愁别绪;又展现出一种豁达和豪迈,“何须怨”三字,体现出将士们虽然有着思乡之愁,但也明白戍边的责任重大,有一种自我宽解的胸怀,悲壮而不哀伤,具有盛唐诗歌的气象。

创作背景

-时代背景:唐朝国力强盛,疆域辽阔,在与西北边疆各民族的交往和交流中,凉州地区成为重要的军事和文化交汇地带。当时的边塞生活、战争以及边疆的壮丽风光等,都成为诗人创作的重要题材。凉州词是为当时流行的《凉州》曲调配的唱词,在当时广为传唱。

-个人背景:根据王之涣墓志铭可知,唐玄宗开元十四年(726年)王之涣辞官,过了15年的自由生活,《凉州词二首》当作于其辞官居家的15年期间,即开元十五年(727年)至二十九年(741年)。可能是诗人在此期间游历西北边疆,初到凉州,面对黄河、边城的辽阔景象,又耳听着《折杨柳》曲,有感而发,写成了这首表现戍守边疆的士兵思念家乡情怀的诗作。-展现戍边之苦与思乡之情:唐朝边疆战事频繁,戍边成为重要的社会现象。诗中的“孤城”处于万仞山之间,远离中原,戍边士卒长期与家人分离,“春风不度玉门关”既写自然环境的恶劣,也暗示他们享受不到朝廷的恩泽,突出了戍边之苦,强化了士卒对家乡的思念。

-体现民族交融与文化碰撞:唐朝与西北边疆各民族交流频繁,“羌笛”这一少数民族乐器的出现,不仅增添了边塞的异域风情,也反映了民族文化的交融。羌笛吹奏的《折杨柳》曲,在戍边士卒听来,更添思乡的惆怅,体现了不同文化碰撞下人们复杂的情感。

个人背景方面

-抒发个人的壮志豪情:王之涣游历边疆,面对壮丽辽阔的边塞风光,如“黄河远上白云间”的雄伟景象,激发了他的豪情壮志。诗作虽写戍边士卒的哀怨,但从大处落笔,展现出诗人自身广阔的胸襟和对边疆壮丽景色的赞美,在哀怨中不失豪迈。

-流露个人的感慨与思考:王之涣辞官后游历,以旁观者的角度看待边塞生活,“羌笛何须怨杨柳”一句,既有对戍边士卒的同情,也包含着自己对人生、对社会的感慨,或许还有对自己仕途的思考,借戍边士卒的情感,抒发自己内心的复杂情绪。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