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风·其十三》李白
君平既弃世,世亦弃君平。
观变穷太易,探元化群生。
寂寞缀道论,空帘闭幽情。
驺虞不虚来,鸑鷟有时鸣。
安知天汉上,白日悬高名。
海客去已久,谁人测沉冥。
赏析
叹君平被世遗弃
-“君平既弃世,世亦弃君平。”开篇直接点明严君平(西汉着名隐士、易学家)主动弃绝尘世,而尘世也同样弃他而去。这看似简单的表述,却深刻地勾勒出严君平与世俗的疏离,一种遗世独立的孤独感扑面而来,为全诗定下了深沉的基调,也引发读者对严君平人生选择及其境遇的思考。
赞君平钻研大道
-“观变穷太易,探元化群生。”严君平深入观察宇宙万物的变化,穷尽《易经》中深奥的道理,探索万物的本原,以其学识来教化众生。这展现出他在学术和思想领域的深度与广度,体现了他对宇宙、人生哲理的不懈追求,凸显其超脱世俗的精神境界和渊博学识。
-“寂寞缀道论,空帘闭幽情。”在寂寞中,严君平撰写阐述道家思想的论着,紧闭的门帘后,是他幽远深邃的情怀。此句描绘出严君平独自沉浸于思想探索的孤寂场景,强化了他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专注于精神追求的形象。“寂寞”“空帘”营造出静谧、幽僻的氛围,与他丰富的内心世界形成鲜明对比。
言君平声名自显
-“驺虞不虚来,鸑鷟有时鸣。”“驺虞”是传说中的仁兽,“鸑鷟”是象征吉祥的神鸟,它们不会无缘无故出现,暗示严君平的品德与才学如同祥瑞降临,自有其价值和意义,即使身处尘世之外,也会被人知晓。此句以祥瑞之兽鸟为喻,说明真正的贤才不会被长久埋没,其声名会自然彰显。
-“安知天汉上,白日悬高名。”人们或许不知,在浩瀚银河之上,严君平的高名如白日高悬。这里运用夸张的手法,进一步强调严君平虽远离尘世,但其声名却如日中天,表达了诗人对严君平才德的高度赞誉,认为他的声名不应被尘世的忽视所掩盖。
惜君平不为世识
-“海客去已久,谁人测沉冥。”像严君平这样如海外仙客般超凡的人物,已经远离尘世太久,如今又有谁能真正洞察他深邃的思想和精神境界呢?“海客”形象地描绘出严君平的超凡脱俗,“谁人测沉冥”则流露出诗人对严君平不被世人充分理解和认识的惋惜之情,也暗含对世俗之人不能识得真才的批判。
整首诗通过对严君平生平与思想的描述,表达了诗人对严君平的高度赞赏与惋惜之情,同时也借严君平的遭遇,抒发自己对世间贤才不被重视的感慨,体现了李白诗歌对人物精神世界的深刻挖掘以及对世俗现象的独特思考。
创作背景
《古风其十三》创作于盛唐时期,是李白在游历过程中,对严君平的生平事迹和道德修为有所了解后有感而发。
李白一生渴望建功立业,却仕途坎坷,怀才不遇。他深受道家思想影响,追求自由、自然和精神的超脱。严君平是西汉末年蜀郡成都人,着名道家学者和占卜家,一生不仕,卖卜于成都市。李白在了解严君平的事迹后,借对严君平的歌颂,表达自己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对高尚品德的崇敬,同时也寄托了自身不被重用,渴望超脱世俗,追求精神自由的情感。
创作背景对作者的影响
引发对高尚品德的敬仰
李白生活在盛唐时期,当时社会文化繁荣,但也存在追名逐利的现象。李白本人有着高洁的品格和远大的抱负,却在仕途上屡遭挫折。当他了解到严君平不慕名利、隐居卖卜,凭借高尚品德受到世人敬仰的事迹后,不禁心生敬仰。诗中“君平既弃世,世亦弃君平”,表达了对严君平孤独坚守高尚品德的同情与敬重,同时也反映出李白对当时社会风气的不满,以及对这种高尚品德的强烈向往。
寄托怀才不遇的感慨
李白渴望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却始终未能如愿。严君平有才华却选择隐居,这与李白的经历有相似之处。诗中“观变穷太易,探元化群生”,赞扬了严君平的才华,也暗示了李白自己的才华不被赏识。创作背景使李白借对严君平的歌颂,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和无奈。
强化对精神自由的追求
受道家思想影响,李白追求精神自由。严君平隐居的生活方式,正是一种对精神自由的追求。创作背景促使李白在诗中通过对严君平的描写,“寂寞缀道论,空帘闭幽情”,表达出对这种精神自由境界的向往,同时也反映出他对现实中束缚的不满,更加坚定了自己追求自由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