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自商鞅变法后,国力日益强盛,推行耕战政策,奖励军功,国内经济迅速发展,军队战斗力大幅提升,成为了战国时期的强国之一。
公孙衍深知此次出使责任重大,关乎魏国的利益和安危,于是他精心准备,深入研究秦国的国情、政治制度以及秦惠文王的性格特点,制定了详细的外交策略。
到达秦国后,公孙衍凭借着自己出色的口才和敏锐的洞察力,与秦国的君臣展开了激烈的辩论和周旋。
他向秦惠文王阐述了魏国的实力和魏国与其他国家的关系,强调了秦魏合作的重要性。
他言辞恳切地说道:“秦魏两国相邻,若能携手合作,互通有无,不仅能促进两国的发展,还能威慑其他诸侯,共同称霸天下。魏国拥有丰富的物产和众多的人口,秦国则有强大的军事力量和先进的制度,两国互补,必能成就一番大业。”
同时,他也巧妙地运用纵横之术,分析了秦国当前面临的局势和潜在的威胁,提出了一些对秦国发展有益的建议。
他指出,秦国虽然强大,但周边各国对秦国虎视眈眈,如果秦国一味地扩张,可能会引发各国的联合反抗,不如先与魏国交好,稳定周边局势,再徐徐图之。
秦惠文王对公孙衍的才华和见识大为赞赏,在与他的交谈中,感受到了他的智慧和谋略。
经过深思熟虑,秦惠文王决定任命公孙衍为大良造,掌管秦国的军政大权。
这一任命在秦国朝堂上引起了不小的轰动,许多秦国大臣对公孙衍这个外来者担任如此重要的职位表示不满,但秦惠文王力排众议,坚持任用公孙衍。
成为大良造后,公孙衍在秦国开启了一系列改革举措,旨在进一步增强秦国的国力和军事实力。
他首先对军队进行整顿,亲自选拔优秀的将领。
他深入军营,考察士兵的训练情况,选拔那些作战勇猛、纪律严明的士兵,组建了一支精锐之师。
同时,他加强士兵的训练,制定了严格的训练计划,包括体能训练、战术训练和武器使用训练等,使秦国军队的战斗力得到了显着提升。
在军事装备方面,公孙衍积极推动技术革新,引进先进的武器制造技术,改进兵器的性能。
他还注重军队的后勤保障,建立了完善的粮草供应和武器维修体系,确保军队在战争中能够得到充足的物资支持。
在政治上,公孙衍推行法治,加强中央集权,打击地方豪强势力,使秦国的政治更加稳定,政令能够畅通无阻地执行。
在公孙衍的努力下,秦国逐渐强大起来,开始对魏国等东方国家构成了威胁。
魏国感受到了秦国的压力,为了应对秦国的威胁,决定联合其他国家共同对抗秦国。
公孙衍看到了这个机会,他认为这是自己实现“合纵”战略的大好时机。
“合纵”,即合众弱以攻一强,联合众多弱小国家的力量,共同对抗强大的秦国,以维护各国的安全和利益。
于是,他辞去了秦国的官职,回到魏国,开始积极游说各国,倡导合纵抗秦。
公孙衍凭借着自己卓越的口才和深厚的人脉资源,在各国之间奔走游说。
他先来到赵国,向赵肃侯阐述合纵抗秦的必要性。
他分析道:“秦国狼子野心,不断扩张领土,赵国首当其冲。若赵国不与他国联合,迟早会被秦国吞并。合纵联盟一旦形成,各国相互支援,秦国便不敢轻举妄动。赵国凭借自身的实力和地理位置,在联盟中必将发挥重要作用,既能保卫本国安全,又能提升国际地位。”
赵肃侯被他的言辞打动,对合纵抗秦表示出浓厚的兴趣。
接着,公孙衍又前往韩国、燕国和楚国。
在韩国,他向韩宣王强调韩国的战略地位和合纵的好处:“韩国地处中原要冲,是秦国东进的必经之路。秦国对韩国觊觎已久,若韩国不加入合纵联盟,必将成为秦国的下一个目标。合纵联盟能为韩国提供强大的后盾,共同抵御秦国的侵略。”
在燕国,他对燕易王说:“燕国虽地处北方,但秦国的威胁同样不容忽视。合纵联盟能使燕国与其他国家紧密相连,互相支持,共同应对秦国的威胁,确保燕国的安宁。”
在楚国,他向楚怀王描绘了合纵联盟的宏伟蓝图:“楚国地域辽阔,国力强盛,若能领导合纵联盟,必能成为天下共主。秦国虽强,但在合纵联盟的强大压力下,也不得不有所忌惮。楚国应抓住这个机会,联合各国,共同对抗秦国,恢复楚国的霸主地位。”
经过公孙衍的不懈努力,他先后说服了魏国、赵国、韩国、燕国、楚国等五国,组成了合纵联盟,共同对抗秦国。
公元前318年,五国联军在公孙衍的带领下,向秦国发起了进攻。
这是战国时期规模较大的一次合纵攻秦行动,各国都投入了大量的兵力和资源。
魏国派出了精锐部队,由公孙衍亲自指挥;赵国派出了名将赵奢,率领骑兵部队;韩国则派出了擅长弓弩的部队;燕国和楚国也各自派出了军队,浩浩荡荡地向秦国进发。
面对五国联军的进攻,秦国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秦惠文王紧急召集大臣商议对策,一时间,朝堂上议论纷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