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末年,赵国都城邯郸在战火的阴影下愈发显得破败萧条。
城中一条狭窄阴暗的陋巷里,一间破旧不堪的房屋中,一个男婴呱呱坠地,他就是赵高。
赵高出生于一个破落的贵族家庭,曾经的赵国贵族,在赵国国势衰微的大环境下,也未能幸免地走向了没落。
曾经的钟鸣鼎食、锦衣玉食已成为遥远的回忆,如今,一家人只能在这简陋的居所中,忍受着饥寒交迫的生活。
童年的赵高,穿梭在邯郸城的大街小巷,他看着那些达官显贵们出行时的威风凛凛,心中满是羡慕与不甘。
每当有官员的车马经过,扬起一片尘土,赵高总会呆呆地望着,眼神中透露出一种渴望,他渴望有朝一日自己也能拥有那样的权势,不再遭受旁人的白眼与欺凌。
这种对权力的极度渴望,就像一颗种子,在他幼小的心灵中深深地扎下了根。
赵高自幼便展现出超乎常人的聪慧,尤其是对律法,有着一种天生的敏锐。
在艰难的生活中,他没有放弃学习,反而凭借着顽强的毅力,偷偷研习赵国律法。
那时,家中穷得连一盏像样的油灯都没有,每当夜幕降临,他便借着从破旧窗户透进来的微弱月光,或是邻居家透过来的一丝光亮,在破旧的竹简上反复研读。
那些复杂的律法条文,对他来说就像是通往权力的钥匙,他如饥似渴地汲取着其中的知识,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
然而,命运对赵高十分残酷。
秦国的铁骑如汹涌的潮水般席卷而来,赵国在秦国的强大攻势下,最终无力抵抗,宣告灭亡。
赵高一家也沦为秦国的俘虏,他和母亲被处以宫刑。
这一沉重的打击,几乎将他的人生彻底摧毁,但也让他心中对权力的渴望变得更加炽热。
他暗暗发誓,一定要在秦国的宫廷中出人头地,让那些曾经看不起他的人都匍匐在他的脚下。
在秦国宫廷为奴的日子里,赵高并未自暴自弃。
他深知,宫廷是权力的中心,也是他改变命运的唯一机会。
于是,他开始刻意讨好上级,每天早早起床,将自己负责的事务打理得井井有条,对上级的吩咐更是言听计从。
他还细心观察着宫廷中每一个人的喜好与弱点,凭借着巧舌如簧和善于察言观色的本领,逐渐赢得了一些人的好感。
他对秦始皇嬴政的喜好了如指掌,知道嬴政对法家思想的推崇,便不断在嬴政面前展现自己对律法的深刻见解。
他常常在嬴政处理政务的间隙,巧妙地提及一些律法相关的话题,并且能提出独特的观点,终于引起了嬴政的注意。
秦始皇听闻赵高对律法极为精通,便将他提拔为中车府令,负责掌管皇帝的车马乘舆和符玺印信。
这一职位虽不高,却能时刻陪伴在秦始皇身边,赵高深知这是自己飞黄腾达的绝佳契机。
他对秦始皇恭敬有加,每天天不亮就起身,亲自检查秦始皇的车马是否准备妥当,符玺印信是否安放无误。
他事事都能揣摩到秦始皇的心意,秦始皇想要出行,他早已提前安排好路线和护卫;秦始皇想要查阅律法资料,他能迅速准确地呈上。
为了进一步巩固自己的地位,赵高主动请求教导秦始皇最小的儿子胡亥律法。
胡亥生性贪玩,对学习本无兴趣,整日只想着嬉戏玩乐。
但赵高却有办法将枯燥的律法讲解得生动有趣,他常常结合宫廷中的实际案例,甚至编出一些有趣的故事,来吸引胡亥的注意力。
他还时常带着胡亥在宫廷中游玩,满足他的各种要求,陪他骑马射箭,观看歌舞表演。
渐渐地,胡亥对赵高产生了深厚的依赖和信任,视他为最亲近的人。
在胡亥眼中,赵高不仅是他的老师,更是他的朋友和保护者。
随着时间的推移,赵高在宫廷中的权势逐渐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