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业三年十月初十,秋风微凉,落叶飘零。大隋皇宫内,雕梁画栋,华贵庄严。杨广端坐在龙椅上,身披明黄色龙袍,神色威严,双眼中透着一股狂热的野心。
杨戬站在殿下,身着一袭深蓝色锦袍,额上隐隐有些汗意。他是杨广的亲弟弟,虽然贵为宗室,但在这位兄长面前,他从未真正放松过。
杨广用手指轻敲龙椅的扶手,淡淡地开口:“六弟,朕问你,大运河修得如何了?”
杨戬抬头,拱手回答:“皇兄,大运河修筑进展顺利,现已完成大半,预计明年可通航。”
杨广微微一笑,目光中带着满意的神色:“很好。大运河乃我大隋基业,若能修成,天下漕运便可通畅,南粮北运,朕的功绩足可比肩秦皇汉武。”
杨戬沉默了一下,接着说道:“不过……皇兄,这些日子以来,民夫每日辛苦劳作,昼夜不停,许多人已经力竭而亡……臣弟以为,是否该让他们轮休,以免死伤太重,惹得百姓怨声载道。”
话音刚落,大殿内气氛瞬间凝固。
杨广脸上的笑意消失,眼神冷漠地盯着杨戬,声音低沉而带着一丝怒意:“休息?六弟,朕何时允许他们休息了?”
杨戬心头一震,却仍然硬着头皮说道:“皇兄,百姓也是我大隋的子民,若他们死伤过重,恐会影响国力。”
杨广冷哼一声,站起身,目光扫视殿内的文武大臣,语气森然:“朕告诉你们,天下百姓皆是朕的子民,他们的性命,是用来为大隋建功立业的。他们应该感激朕,因为有朕,他们才有机会为大隋贡献自己的价值!”
“若有人撑不住死了,那也只能怪他们命薄,怨不得朕!”
杨戬心中一沉,他知道皇兄一旦做出决定,旁人根本无力改变。他偷偷扫了一眼在场的大臣,许多人低垂着头,无人敢言。
杨广看着杨戬,神色稍缓,缓缓说道:“六弟,朕知道你心软,但成大事者,不拘小节。”
说完,他转身走向殿前的巨大舆图,目光停留在东方辽东的位置,眼神炽热,语气坚定:“传令下去,开始全国招募军队。五年之后,朕要征讨高句丽!”
此言一出,满朝文武皆变色。
兵部尚书张衡上前一步,拱手道:“陛下,征高句丽一事,是否可再斟酌?高句丽地势险峻,士兵骁勇,我朝虽兵强马壮,但仓促开战,恐怕……”
杨广目光如电,冷冷地看着他:“恐怕什么?你想告诉朕,朕的大隋打不过一个弹丸小国?”
张衡额头冷汗直冒,连忙跪下:“臣不敢!”
杨广冷笑:“朕意已决,谁若再多言,便是动摇军心!”
整个大殿陷入一片沉默。
退朝后,杨戬回到自己的府邸,眉头紧锁,心中忧虑重重。
他知道兄长的野心已经失控,运河的修筑已经让百姓苦不堪言,如今又要强征大军,五年后发动战争……大隋,真的能承受得住吗?
“如果继续这样下去……大隋或许真的会走向灭亡。”杨戬心中暗叹。
他不是没想过劝阻,但杨广根本听不进去,甚至还可能迁怒于自己。
就在这时,一道黑影悄然进入府邸。
杨戬警觉地看过去,发现是一个熟悉的身影——蓝曦臣,姑苏蓝氏家主。
杨戬眉头微皱:“蓝家主,你怎么来了?”
蓝曦臣低声说道:“杨将军,蓝某此番前来,是为了天下百姓。”
杨戬心中一震,沉声道:“何意?”
蓝曦臣缓缓说道:“天下苦隋久矣,杨广无道,民不聊生……杨将军可愿意做出改变?”
杨戬眼神微微变化,但他很快恢复冷静,低声道:“蓝家主,你可知此言若传出去,是要满门抄斩的?”
蓝曦臣平静道:“蓝某自知。但若天下倾覆,我蓝氏一族,又岂能独善其身?”
杨戬沉默了。
他抬头看向天际,夜色深沉,仿佛一场风暴即将来临……
大业三年十二月,寒风凛冽,雪花飘落,整个兰陵县一片肃杀之气。
街道上,百姓们身着单薄的衣衫,被官府催促着走向军营。他们的脸上布满疲惫和绝望,有的年仅十六七岁,尚未成家便要奔赴战场。更有年迈者颤颤巍巍地跪地哀求,但换来的只是衙役的一鞭。